评论对象:
终于找到了,真正的货币之锚 |
抱歉,网管将文中最重要的公式弄缺失了。
现复制如下:
P P M N
(9) ∑ NLPi== τ * ∑ VIEi == τ * (∑ VIHj+ ∑ VOTk)
i=1 i=1 j=1 k=1
其中:
P表示包括处于在制品在内的有形、无形产品的总数;
M表示生产这些产品所消耗各种能量载体的总数;
N表示生产这些产品所使用到的各种工具的总数。 |
2018-08-07 |
|
评论对象:
国内企业为何喜欢炒房? |
这还用问么?不是说资本逐利么?其实企业炒房和个人炒房是一样一样滴,赚个差价呗。
房价飙升是那四万亿留下的后遗症,现在是放水容易,覆水难收了。
针对房地产交易加征房地产交易特别税,是可以抑制房价上涨。但超发的货币的势能仍在,你不让炒房,他就超铜、炒锌、炒豆、炒蒜。最彻底的方法是釜底抽薪,敢吗?能吗?
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办法是:扩大经济规模(不是靠泡沫哟),来消化超发的货币,可这又不是一蹴而就的。 |
2018-08-02 |
|
评论对象:
就价值而论,马歇尔错了,张五常也错了 |
巧得很,今天欧阳君山先生在“和谐之路”栏目里发表了一篇名为《经济学的反思要回归微观人性基础》的博文,其中就运用到了马歇尔的“相对说”的观点。摘录如下:“比如一个南瓜价值多少,肯定不能用南瓜来度量,因为一个南瓜就是一个南瓜,而必须借助于别的商品来度量,如一个南瓜价值两个西瓜,或一个南瓜价值三条丝瓜,或一个南瓜价值半本书。要害就在于超越循环论证,除南瓜之外的任何一种商品都可以度量南瓜的价值,逻辑上都说得通。意义不能够来自循环论证,注目礼构成意义之源。”他以为这样就可以逃脱“循环论证”的泥沼了。但其实并没有,只是逃出了“自相关”,却又跳进“互相关”而已。以下是我的评论,也摘录于此。
======================================
“一个南瓜值两个西瓜”,与“一个南瓜值一个南瓜”的描述都属于TAUTOLOGY(循环论证),只不过,前者是“互相关”,后者是“自相关”而已。
前者貌似已经用西瓜解释了南瓜的价值,但西瓜的价值又能由谁来解释呢?也许您会说,用冬瓜来解释吧,那么,冬瓜又由什么来解释呢?一圈下来,只能回到一个冬瓜值几个南瓜才能终止。这是一个Cycle of tautology。原来还是循环论证。
问题的关键在于,凭什么来决定一个南瓜值两个西瓜呢?价值能量观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
2018-08-01 |
|
评论对象:
当前地价是房价决定的,而不是反之 |
而当前的房价又是货币总供应决定的,千万别说是供求关系决定的。 |
2018-08-01 |
|
评论对象:
就价值而论,马歇尔错了,张五常也错了 |
不知为何,网管将原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漏了一半,现在此补上:
“从而使得经济学成了一片无锚定的浮萍。” |
2018-08-01 |
|
评论对象:
兔死狗烹:白头盔的下场 |
林子太大,哈哈哈哈 |
2018-07-25 |
|
评论对象:
经济中的工具 |
@hwbzj1966:
您说的是有道理的。 |
2018-07-24 |
|
评论对象:
知识的实质 |
@hwbzj1966:
那您凭什么来判断书本的内容是否正确呢? |
2018-07-24 |
|
评论对象:
金融研究需要本土化 |
以下是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前所长韦森教授于2015年09月11日发表在凤凰网上的访谈录摘录的一部分:
“不光是普通老百姓认为经济学离现实越来越远,像从英国的牛津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等多个国家大学里的青年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开始反叛了。这些青年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们说:你们教的那些破东西,跟我们的现实经济生活没有关系,既不能解释经济危机,也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经济问题。于是,在世界20多个国家(甚至更多国家)里就出现了“重新思考经济学联盟”(Rethinking Economics)、“新经济思维研究所”(Institute for New Economic Thinking)、“后危机经济学社团”(Post-Crash Economics Society)等组织。这部分反映了一代青年人开始对现在的主流经济学的教学和理论开始反思、并开始反叛。2014年之后,来自30个国家的65个学生团体又创建了“国际学生经济学多元化倡议行动”(International Student Initiative for Pluralism in Economics)。任何其他学科的学生们都没有像经济学科的学生这样如此有组织地表达对本学科的教学如此不满。”
======================
我想说的是:在普适真理/规律被确认之前,也只能采用Pluralism(多元主义)的态度来接纳不同的观点了。否则,学术霸主当道,推陈出新的可能就更渺茫了。 |
2018-07-23 |
|
评论对象:
经济中的工具 |
“私有化”是过程,私有化后形成的私有企业,与公有化之后形成的公有企业,都可以被看作是组织生产的工具。
至于转让价格问题,属于价值的分配问题。 |
2018-07-23 |
|
评论对象: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交换价值的计算 |
@泄思悦脑:
到后面讨论定价机制时,会有回答您疑虑的答案,请耐心再等待些日子。 |
2018-07-23 |
|
评论对象: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交换价值的计算 |
当然,本坛所讨论的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效用。至于社会学意义上的价值/效用,建议与我的朋友仇德辉先生去讨论,他最近刚刚再版了一部专门论述社会学意义上价值的著作,名叫《统一价值论》 |
2018-07-22 |
|
评论对象: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交换价值的计算 |
人劳动的自主意愿只会影响劳动过程给劳动者的愉悦程度,而对劳动所产生的价值无关。
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交战双方都需要挖战壕用于防御,有两种途径来完成,一是己方战士开挖;另一种是强迫战俘来挖。己方开挖是自愿的,战俘开挖是非自愿的。难道挖出同样规模的战壕的劳动价值还有不同?
战壕的效用是防御,同样的战壕只会具备相同的效用。 |
2018-07-22 |
|
评论对象:
知识的实质 |
@hwbzj1966:
那么我就问您一个简单的问题吧,您相信您所看到的事情吗?
如果您信您所见,则说明我表述的是正确的;
如果您不信您所见,您就会陷入哲学上称作为“自我否定”的悖论之中。结局将是痛苦和悲惨的。 |
2018-07-22 |
|
评论对象: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交换价值的计算 |
@泄思悦脑:
用能量消耗来计量劳动,并没有说所有的能量消耗过程都是劳动过程。
兄台用“荒唐”二字来评价“价值即能量”似乎太过了。马克思从人们“劳动时间越长,劳动量似乎越大”的直观感觉出发,推断出:劳动的价值以社会无差别平均劳动的时间来计量。如果您将“社会无差别平均劳动”理解为劳动的平均功率的话,“社会无差别平均劳动”乘以“劳动时间”就是劳动的“平均能量消耗”。
而直接以“能量总消耗”来计量劳动的价值,会消除因采用“无差别平均”而导致的概念模糊。
另外,从科学的角度看,如果某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有着确定的相关关系,是可以用前者对后者进行计量的。对吧?比如,我们现在用的数字温度计是用测量传感器产生的电压大小来计量温度的高低的。而以前的水银温度计则是用水银柱的高低来计量温度的高低。 |
2018-07-22 |
|
评论对象: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交换价值的计算 |
@gz3hua:
我所有的推论、公式都是基于前面博文所论述的基本观点“价值即能量”,否则,您一头雾水的感觉是可以预见的。
回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既然都是劳动,则都需要消耗能量。因此,用能量的消耗来计量劳动量,逻辑上应该没毛病吧? |
2018-07-21 |
|
评论对象:
知识的实质 |
眼见是实,人坚信亲身的经历。并没有排除相信其它途径得来的知识,比如,书本的知识,但相信的程度总不如对亲身经历的坚信。
当然用骗术做的局,只是利用人性弱点的手段罢了,这并不会影响对一般规律的研究。 |
2018-07-21 |
|
评论对象:
达芬奇等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不诚实不厚道么…… |
即便西方文艺复兴的所有知识都源自中华文明,他们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灿烂的西方近代文明,而我们这些中华文明的嫡系子孙们为什么就没有呢?大家都在进行知识迭代,别人迭代出了突变,而我们却安于享受农耕经济的红利,没有了进取的动力,直到被西方世界的坚船利炮轰醒。 |
2018-07-20 |
|
评论对象:
小米为何能快速告别破发的命运 |
港股IPO的定价机制与A股的不同,港股是顶格价发行,破发很自然。而A股是限制在PE20左右的价格发行,如果破发就是石破天惊的事了。 |
2018-07-20 |
|
评论对象:
历史上谁最能代表中华文明? |
集合名词其能用某个个体名词来代表??? |
2018-07-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