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价值补偿创始人张二寅近期研究重点之一是通过价值补偿推动居民储蓄投资公益产业。此是价值补偿研究内容的深入,它是针对储蓄漏出减少宏观投资货币利润提出的高效对策之一,本博文就此进行一些分析。
2、新宏观主义价值补偿一句话精髓简介
新宏观主义一句话精髓“主权货币购买公益商品的同时,为市场主体实物利润的价值实现提供常态化外生性货币源泉。”
市场主体的商品产销过程动态连续,所以价值补偿亦是动态连续的,主权货币动态连续购买公益商品,既动态连续地货币化补偿了实物利润,让投资方的货币利润有了常态化补偿机制,同时又自动地源源不断地为公益经济输入各种有用的商品,市场经济与公益经济二者间因此而完美地联接起来了。可以形象地说是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这座“桥梁”联接了公益经济与市场经济,从此公益经济市场经济间不存在任何矛盾冲突,它们间协同互补联接成了一种新的“市场-公益”二元经济系统。在这种“市场-公益”新二元经济系统中,公益经济以公益产出(实物产出)为主要目的,不以赢利货币为目的,不与市场主体争抢货币利润源(公益经济领域就业者得到的主权货币性收入或财政补贴性收入反而是市场主体的消费源利润源);市场主体可以放手充分发挥能动性多生产,尽可能多地提供各种有效供给,不用再担心实物利润无法货币化实现了,其实物利润部分的货币价值补偿可直接由主权货币购买实现…此过程中一般市场主体得到货币利润,国家得到实物财富用于公益消费或投资,二者协同增长成为常态…(廖仁平:漫谈价值补偿)
3、经济学第一公式短周期总GDP=M/(S*D)介绍
张二寅推导短周期第一公式主要思路如下。
因为最大收入*储蓄率=最大储蓄额,最大储蓄额*准备金率=最大准备金=基础货币,即最大收入*储蓄率*准备金率=基础货币,又最大收入=短周期总GDP,
故,短周期总GDP*S*D=M。( 其中,S--储蓄率,D--准备金率,M--基础货币量)
其中,1/(S*D)定义为短周期系数,也就是货币乘数与投资乘数的乘积。
此第一公式(1)将短周期总收入、基础货币、储蓄率、准备金率联系起来,揭示出短周期的原因,为宏观经济理论建立了微观基础。(2)指出了投资乘数的缺陷,即在性质上漏掉了因借贷导致的债务累积,在数量上1/(S*D)要比原来的投资乘数1/S要大得多。(3)M/(S*D)纠正了教科书中货币乘数脱离现实的假设--贷款人将贷款又存入银行。实际为,贷款人直接投资,购买设备,招聘员工,从而形成中间加工商利润收入与工资收入,即总收入,它进一步分解成消费支出与储蓄,储蓄扣除准备金后被借贷,与消费支出一起形成下一轮的总投资。也就是说,无论存款与贷款都不能直接形成收入,只有贷款被支出购买后,才能形成销售者的收入。(4)流动性短周期理论与弗里德曼对大萧条的解释相一致,并得到持该解释的伯南克实施的量化宽松验证。(5)
指出了短周期与长周期之间的逻辑联系。管理当局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调控短周期,即改变M、S、D但却使债务累积。即总储蓄=总债务=短周期总GDP*S=[M/(S*D)]*S=M/D, 也就是所谓的M2,因为最大储蓄=最大贷款额+基础货币。(6)它清晰地揭示出货币经济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与实物经济的均衡论相分离。(张二寅:经济学第一公式短周期总GDP=M/(S*D) )
显然,第一公式中储蓄率S越大,意味着储蓄漏出越大,它减少的社会总需求量也越多,因而减少短周期GDP的产出也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