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染觉性
2015-08-22
佛法说简单是真简单,简单到平淡无奇,是故古人云“大道至简”,但对不明佛法的人来说又是深奥难解,所以佛家为了慈悲众生,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广开八万四千法门,随众生执 着不同对症下药,为众生解决生死烦恼。
人之本性,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作用, 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管是大智慧者还是愚痴者,不管凡圣,不管佛与众生,都是本性所化现,只是人过于执着,从没有向它回眸,所以错失了 认领本身宝藏的机会,因此人生才会自揣宝珠而不自知,以至于癫狂慌乱茫然追索,做了要饭花子,年华虚度,沉沦生死。
人身难的,佛法无上微妙更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既能得人身又能值遇佛法,那是数不尽岁月修来的因缘善报,当切切珍惜。慧人闻道,心净欢然。
人生易老,一日既过,寿命便减一日,死亡便近一步,若不悟本性,就做不了自己的主,人身一失,若轮回恶道,那就是大悲苦了。伟丈夫当求无上道,不如此,就只能生生世世沉沦苦 海,无有出期。
居士修行佛法多年,了无所得,佛法本无定法,但佛菩萨为慈悯众生,所以用般若智慧为众生开显本性,让众生明本归源,所以佛法是方便法,从众生的执迷处而生,扇解脱风,除世恼 热,治法清凉。能为众生开显本性并给予众生实证本性方法的就是佛法,自证佛法并学习佛菩萨自度度他,这就是大乘佛法,就是承佛法脉,功德无量。
本文从很简单生活常识来探讨下我们的本性,从“觉性”来认识我们的本来面目。
1、 妙觉遍大千
人的“觉性”可以遍觉一切,譬如:
觉百色,能觉黑白赤橙黄绿青蓝紫等种种色;
觉百声,能觉人车马喧、风雨雷电等种种声音;
觉百香,能觉树木花草等种种气;
觉百味,能觉酸甜苦辣咸涩等种种味;
觉百触,能觉冷热滑软胀痛麻痒等种种触;
觉百法,能觉空与有、常与无常、生与灭、喜怒哀乐等。
从色声香味触法中,我们发现所有的前提都是一个“觉”字,人就是依靠“觉”才能了知这一切的,这个能“觉了一切”的到底是什么呢?能领悟它,也就顿悟了,顿悟也就是常说的明 心。
当深入分析人之后,会发现我们对万事万物不过就是“凛然一觉”而已,如果你能放下万缘,这个觉性就会自然现前,就会找到“真我”。可叹的是人时时刻刻都在用这个“觉性”,却 没有几人知道它的存在,将这个清静无染又活泼泼的主人丢掉了,丢掉了它,就丢掉了圆满无碍,就丢掉了大智慧,就丢掉了人本该具足的一切功用。
2、觉为何物?
这个“觉性”能遍觉一切,即能觉“空”也能觉“有”,请问这个觉性到底是“空”还是“有”呢?
说觉性是空,或者说觉性是有,都是片面的,但佛家很有智慧,用文字般若“非空非有”来说明“觉性”,含义是“觉性”不立两边,中间亦不立,因为有所立就有了边见,就不是遍觉 了,而是觉了局部,所以用“非空非有”来开显“本体”。“非空非有”就是常说的“无所立”,不立任何边见。
持诵《心经》时,会看到这样一段经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 识界…”所看到的全是否定式,而且是将根尘识全部彻底否定。
为什么是彻底否定式呢?就是因为“觉性”是遍觉一切的,是圆融无碍的,不论你说它是受想行识,还是说它是眼耳鼻舌身意等都不全面,所以《心经》一否到底,破一切相,不立任何 边见,全部破掉,当破无可破时,真实的“本性”就打破一切虚妄自然呈现了。
但是“觉性”确实又能觉空觉有,这是“觉性”的作用,觉性本来就具有“能觉”的功能,丢弃了“能觉”功能,这显然也是错误,那怎么表达呢?佛家用“即空即有”来表达。
因此:本体是“非空非有”,作用是“即空即有”,这样体用就健全了。
“觉性”是无形无相的,但它能觉知空有、大小,方圆、高低等等,如何理解“本性”无形无相,这需要通过智慧来领悟,这就是佛家说的“理入”。
佛家讲思惟修,而不是坐枯木禅,要不断通过思惟来领悟动静、明暗、空有、大小、高低、一多等等所有对立的事物与觉性的关系,当你才真正体悟到“本觉”非动非静,非明非暗,非 空非有,非是非非…之后,也就彻底明白动静、明暗、空有、是非、大小、高低等等无非都是“本觉”妙用,这时你就明心了。
“说似一物即不中”,这句话就是说明“觉性”无形无相的问题,它不似任何一物,但是可以和任何物相互融合,所以本觉虽然无形无相,却能遍觉一切。宇宙与人都是这个无形无相的 显现与妙用。
正因为本觉与虚空合,所以你能觉虚空;正因为本觉与万物合,所以你才能遍观万物,本觉本可以遍觉三千大世界,但是由于人执着于色身,执着“小我”,而使本觉的功能受到了局限 。
悟道到底悟了什么?悟了“了无一物”,有人说既然是“了无一物”还悟什么?人迷惑时,是不知“了无一物”这个本体的,但是悟到了这个“了无一物”的本体后,人生将完全改变, 因为找到了“真我”,并能开发出它的无边妙用。
3、 心物一体,体用一如
“本体”与“空有”是不二的。如果没有虚空、物质这一切,本体还能觉什么呢?所以有了虚空、物质,人才能通过空有悟到“觉性”的存在,这在佛家称“借假修真”,就是借助虚幻 不实的物质世界等来领悟本来面目,也是佛家常说的“空观”,含义就是显排除一切幻象后,回到真空体性。
顿悟了本性,安住本性不为外境内念所转,日久就证得本性,这就是“顿悟渐修”,先顿悟本性,明了自己修行的目标是什么,然后慢慢放下心中的执着,勤除习气,待本性不再迷失后 ,再从本体出发回观世界,这是“从空出假”,从空出假就是智慧用,就是自度度他。
最后再把“空观”与“假观”平衡起来,彻底放下空假两边的观念,这就是“中观”,也是常说的“中道观”,修行也就成就了。
有人认为佛家是四大皆空,甚至认为空得连爹妈都分不清了,那是不明佛法,他们不清楚佛家“借假修真”“从空出假”“中观”的修行道理,不明佛家“一真一切真”的道理。
佛法是体用一如的,所以佛家才会讲“真空妙有”,“真空”指的就是一法不立,“妙有”指的就是智慧用,能随缘应物,不能随缘应物的那不是究竟法。
4、借假修真
就“借假修真”问题举个例子:
很多人都知道打坐要“眼观鼻,鼻观心”。不明所以的人认为这个“心”是人的心脏,如果你真用鼻子去观心脏的话,不仅不是修行,反而会修偏,会惹来一身病。这个“心”实际上指 的就是人的本性。
眼睛微垂,观自己的鼻子,眼光就自然现前,眼光其实就是本性光明的显现,修行上一般称此为“性光”。
这个眼光它是什么样子的呢?清净无染不着一尘,无大小内外方圆,对吧?虽然眼光清净无染但能随缘应物,遍观一切色尘,人来照人,物来照物,方圆、高低等都能呈现。
眼光就是本性光明的作用,那么安住在这净光之中,就是一种修行方法,烦恼来了,用眼前净光一照就消除了,安住净光不为外境杂念所转,日久功深,本性光明自然就显现出来了,这 就是“借假修真”的一种方法,也是“空观”的一种方法。
其实明白本性之理的人,就会明白万物之光都是本性的光明显现,包括阳光、月光等一切光明,所以自然光包括灯光等都可以用来借假修真,这是实修问题,这里就不一一细讲了。
5、念即本性
杂念原本就是本觉的妙用,念头一起凛然一觉,觉者就是本体;当无念时,心中朗净,那个能觉朗净的就是本体。本觉“非动非静”,所以能了知念头的动与静,动的时候是本体作用, 不动的时候是心念归体,这就好比水与水花一样,水动的时候有水花波浪,不动的时候静寂清澄。
佛家修行不主张灭念头,念头实际上也灭不了,因为它是本质的作用,如通过修行强行压制念头,那智慧也就升不起来,强行压制念头等于把本性的功能关闭起来了,本性作用不显,哪 里还会有智慧呢?
佛家的高级修行法门,讲得都是任运自然,杂念一来就觉悟,但不去理它,杂念就自然消失了,心自然就清静了,关键在于本觉不失,能长期坚持这样修行,清静了本性就自然慢慢呈现 出来,人的大智慧也都回来了。
人的意识就是常说的念头,人的杂念与行为其实都是念头的相续与支配,所以人的妄想很多,想挡都挡不住,不能有效地处理这些念头,人就常常被动。
人为何常常做后悔的事情呢?就是因为你做不了心中杂念的主,只有顿悟本性的并安住本性的人,才能做的了自己的主,安住本性,八风吹来自无所动。但是安住还是修行的功夫,还不 是圆满,当本性不再迷失时,连安住的心都要放下,这时才能进入圆满的境界。
6、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当初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给六祖慧能大师讲《金刚经》,当讲到“心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大悟,做偈道: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何其自性本不生灭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不动摇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只要眼光略一回转,心念略回头,就会清楚眼光是清静无染的,通过这个本觉的作用显现,也就自然明白了本体的无染特性,这就是佛家说的回光反照,这个光是净光是慧光。
本性本自清净,安住清净本性不迷失,就是戒,
安住无染的本性不随内外境界所转,就是定
戒定发自本体,本性功能自然具足,就是慧。
运用在人世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戒;不为人间澎湃的欲望所动,不为内心的欲望所摇,就是定;慈悲众生,用善方便指引大众渡生死河,就是智慧。
7、火烧菩提
凡人会经常发火,却很少有人知道人发的火就是本性的三味真火。人一发火身体就会发热,这是由于人的意识高度集中,本性三昧真火显现的原因。
常发火的人是自障菩提道,因为本性三昧真火常漏失,人体就会失去平衡,阴阳失衡,人体的经脉就会闭塞,经脉不通,身体暖性不升,本性光明就难以全部显现,也就难以证道,智慧 也就升不起来。道家修行讲纯阳,常发火消阳生阴,人的阴气戾气就很盛,减寿损德,这是修行人应该注意的问题。
修行人不是没有脾气,只是慧而不用,脾气来了,转为光明性,这反而助于身体健康,利于修行。所以草根有些人议论佛教,议论归议论,但佛弟子不要义气用事,无慧不用,不要做义 气争,安心修行为善行,广行十善为善行。
跟着人家争来吵去,反而多了烦恼业障,这是火烧菩提,智者不为。
|
草根简介
|
|
正因宇宙辽阔无边,渺小的我才有了自由飞翔的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