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央视名记柴静为药家鑫父母作了一个专访,前段时间有事没顾上看,后来从中国网络电视台上下载(在线看太慢,不连贯)看了一遍。原来该节目的正式名字叫《柴静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采访时间是2011年8月2日采访药家鑫父母,8月3日采访被害人张妙父母。可能是担心再次受到公众质疑,节目内容的剪辑把张妙父母放在开始,然后是药家鑫父母,但后者的时间占节目长度90%,中间有少量交叉剪辑。节目时长28分钟,于8月14日晚间22:28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看见》栏目首播。主要段落和内容如下:
张妙父亲:药家鑫执行死刑很同情其父母;药家鑫父亲:后悔匆匆忙忙送儿子去自首;药家鑫父母:后悔对儿子过于严厉,致其犯错后害怕面对;药家鑫极度自卑,曾疯狂减肥;药家鑫四处带家教,大二时已有20个学生;药家鑫称“农村人难缠”,药庆卫说难以理解;药家鑫临刑前拟捐献眼角膜,遭父亲激烈反对;张妙父亲:药家鑫有罪,他的父母没有犯罪等。
从柴静采访的问题和综述来看,她的目的是想探究药家鑫案为何会出现?其深层的心理、家庭甚至社会原因到底是什么?同时也披露了药家鑫父母的经济状况,以退休证载明的退休费为证,两人加起来3000多元。随后药庆卫向中青报记者证实,2100元是2003年的转业费标准,现在每月是5000多元。这相当于对之前网上的传言药家鑫是“官二代”“富二代”进行了辟谣。从镜头感觉和药家鑫父母的谈话来看,两人确实可怜,退休之年突然失去唯一的孩子,值得同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同情无辜的药家鑫父母,并不等同于饶恕药家鑫的罪行,更不是药家鑫免死的借口。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现在网上的很多纠结就在于此,把两者混为一团。特别是保药派故意扭曲事理,企图以同情挤垮法律,以达到保药的目的,在保药不成的情况下又企图以微薄言论甚至法律诉讼以达到“翻案”的目的,实在令人遗憾。
电视节目具有单向灌输性,观众观看时很难进行思考。这就要求电视节目内容必须注意自己的导向性和倾向性,以免形成误导。主持人的采访和解说,对哪些可以讨论,哪些必须恪守,心中要有十分清晰的是非界限。就药家鑫案而言,同情药家鑫父母是可以的,对药家鑫的犯罪乃至被判死刑表示惋惜也是可以的,但是,绝对不能因此再质疑他被判死刑。因为他从车祸撞人到演变成持刀杀人的罪行,绝对不应宽容和饶恕。否则,今后汽车发生车祸为了逃避责任岂不都可以杀人灭口了事?!这显然是荒谬的。在节目的开始,柴静以及其沉痛的口气说“三个月前备受关注的药家鑫故意杀人案终审判决对外公布,判决词写‘该犯犯罪动机极其卑劣,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依法判处死刑’。”从画面和语气看,感觉非常怪异,她这个口气好像法院对药家鑫的定性不公正似的,这对观众会形成误导。
另外,关于药家鑫“自首”问题,节目没有进一步说明自首与被判死刑的关系,也给人以误导。微薄上不少帖子转发柴静的专访视频,附加的说明是:以后孩子犯法,父母不敢带孩子去自首,还是藏起来逃跑吧。给观众这样的印象,不知柴静作何感想?
看了这个节目,我对药家鑫的父亲药庆卫既感到很熟悉,又感到极其陌生。看他在电视上的讲话,觉得他的就像一个街坊大哥,挺通情达理的。但看他微薄言论和起诉被害人代理人张显的做法,又显得很不理智,也很不明智,甚至给人以胡搅蛮缠的印象。因为,作为父亲,儿子驾车撞人又行凶杀人,犯法理亏在前,即便是张显有过激的言论也应不予理会,予以谅解。现在药庆卫来告状,本意是想为自己讨回尊严和面子,但是客观上却给人以企图以此为药家鑫“翻案”的目的——或者有一些人,就是想借助他的诉讼达到这个目的。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导向。这说明,药庆卫在药家鑫问题上根本没有真正反省。这个时候柴静的这样一个专访,又会给人很多联想,也会给药庆卫本人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对此,不知柴静作何感想?
这个访谈透出一个重要细节,药家鑫曾有网瘾。我认为网瘾可能是药家鑫在发生车祸后痛下杀手的重要动因。药家鑫上初中时曾有比较严重的网瘾,被关在地下室,这是他自己要求父母这样做的,以便戒除网瘾。在药家鑫案出来之后,我一直怀疑他的杀人方式不是李玫谨所说的是弹钢琴形成的强迫症,而是打网络游戏长时间杀怪形成的心理驱动。现在看来,药家鑫的网瘾应该能够解释很多人的困惑,对陌生人连杀七八刀,这显然是网络游戏“杀怪”的架势,与弹钢琴毫不相干。我曾讲过,网络游戏要毁掉一代人。现在,很多青少年玩网络游戏可以彻夜不睡,但面对现实一分钟的耐心也没有,暴戾之气弥漫网游、弥漫网络、弥漫社会,打打杀杀的网游功不可没。药家鑫车祸杀人案中的网瘾动因却没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检讨,确实令人遗憾。若不对暴力网游引发的青少年性格变异和犯罪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着手进行解决,以后的代价会更加沉重。
盖棺论定,现在归纳起来,药家鑫被判死刑的原因,我认为有三大致命因素:第一是,药家鑫从汽车撞人到行凶七八刀杀人,“犯罪动机极其卑劣,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虽有自首情节,但罪不容赦。第二是,网游经验使他在面对车祸时歹意顿起,并用“杀怪”的架势连杀七八刀,使犯罪性质严重逆转、恶化,无法饶恕。第三是,辩护策略严重失误,丧失了以心智和精神健康有问题进行司法鉴定的机会。更令人惊诧的是,面对如此不可理喻的罪行,律师不是来问他精神是否有毛病,反而拿出很多奖状证明他如何优秀。中国的人才观自古以来都是“德才兼备”,思想道德水准从来都是第一位的,知识技术水平是第二位的,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准的人,是无法使用的。而药家鑫却给人留下如此优秀却又如此凶残的印象,这样的“人才”如何留得?!这一点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而言,尤其应该重视。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再高的才能也是白扯。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药家鑫案确实值得所有青少年及其家长和全社会反思。但是,我认为人们反思的应该是造成悲剧的深层原因,并加以纠正、杜绝,而不是利用人们对药家鑫及其父母的同情来搞什么“翻案”。否则,象药家鑫一样功课成绩优秀但却思想道德糊涂的人会更多,类似悲剧也将层出不穷。那将是有关父母、有关家庭和全社会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