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博文的由来
近读张二寅博主有关新宏观储备需求理论的数篇文章。他的“新宏观储备需求理论”,除草根网较集中发表外,也散见其它网站;引起了笔者的学习与研究的兴趣;在草根评论与电子邮件中,笔者与张博主已进行了初步交流。因囿于时间(消化过程)与空间(篇幅)缘故,当时笔者表示只能想到一点写一点,仅作参考;待笔者基本想明白,会另写博文进一步商榷。
二、张博主的立论依据
被张博主自称为在《宏观经济物理学》中通过产业分级得到数学论证的数学模型(推导公式),似乎已被博主作为“新宏观储备需求理论”的立论依据,而反复地出现在张博主的相关文章中。但笔者似乎仍百读不得其解。
因草根网上下搜索阅读的局限,在叙述笔者的观点前,有必要先把张博主作为立论依据的数学论证摘录如下:
张博主说:“上面的结论性比较概括,具体推理如下:
假设顶级企业从银行总贷款为G,工资率为v,利润率为m,消费需求为Ⅰ,投资需求为Ⅱ,
那么,顶级企业将贷款的G(1-v)购买机械设备,Gv雇佣工人;
则次级企业获得G(1-v)的订单,将扣留G(1-v)m的利润,以G(1-v)(1-m)(1-v) 购买机械设备, G(1-v)(1-m)v雇佣工人;
再次级企业获得收入G(1-v)(1-m)(1-v),利润G(1-v)(1-m)(1-v)m,分配工资G(1-v)(1-m)(1-v)(1-m)v,设备支出G(1-v)(1-m)(1-v)(1-m)(1-v);
如此递推,直至产业最低端。
将所有的消费需求相加:Ⅰ=Gv+ G(1-v)(1-m)v+G(1-v)(1-m)(1-v)(1-m)v+……
Ⅰ=Gv[1+(1-v)(1-m)+ (1-v)2 (1-m)2 +……]
Ⅰ=Gv/[1-(1-v)(1-m)]= Gv/(m+v-mv)
同理得所有的利润和为:Ⅱ=G(1-v)m/(m+v-mv)
可以发现Ⅰ+Ⅱ= Gv/(m+v-mv)+ G(1-v)m/(m+v-mv)=G
它表达的经济事实是顶级产业的所有投资在一次产业循环中最终被分配到了居民和企业主手里。
而所有的消费需求Ⅰ仅是原始投入的一部分,但却是最终需求,它无法给顶级投资者带来利润。
因为顶级企业不能实现利润,无法偿还贷款与利息,只能破产倒闭,这将直接导致次级及以下的企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不可能扩大投资,否则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些利润成为了过剩资本,时刻寻找出路牟利。”
三、新宏观储备需求立论缺陷(悖论)的初步辨析
笔者认为经济活动是一个历史过程,可是在博主的“立论依据”中,宏观经济似乎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个凝固瞬间。用宏观经济一个“碎片化”的“数学模型”来推导整个宏观宏观经济的储备需求似乎并不科学,最起码也是以偏概全。
在张博主 “前后隔裂”的具体推导模型中,所谓的“顶级企业”宛如“横空出世”,既没有当时市场(经济社会)中已客观存在的消费需求,也没有前期的资本投入;而且只是从“顶级企业”一级一级向下层级企业、直至最底端企业的采购。由于只有从顶部一次性投入,没有中间补充,层层投入递减,最终层级的经济规模将会趋向零。这样的假设,恐怕似乎也是脱离了现实经济生活的,也不能说是符合常理的。因此这样得出的宏观经济的最终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难道还可能说是算完整的、正确的吗?难道还可能说是具有模型的代表性、概括性吗?
由于前后割裂,顶级企业的贷款G,只分成两部分:采购成本+人力成本;但这里并不考虑销售,也似乎无需考虑生产,因此也没有利润考虑;但如真不考虑生产,却要支付采购成本与人力成本,岂不是也与正常的经济活动相悖。这里的采购,似乎是为了数学模型中下一层企业收入的需要;而支付人力成本,似乎也是为了数学模型中推导消费需求的需要。
而最底端(n层)企业的收入(来自n-1层企业的采购),也只能分成两部分:利润+人力成本;似乎不要考虑采购,所以也无需考虑生产。当然,如需采购,就不是最底端企业了;而成了n-1层企业,因此会与原假设相悖。但没有采购,就不能生产;如此下去,不生产却要支付人力成本,还要产生利润。这里支付人力成本,似乎也是为了数学模型中推导消费需求的需要,而利润的产生,似乎也是为论证利润是过剩资本的需要。
所以按照张博主提供的作为新宏观储备需求理论立论依据的整个数学模型来看,从“顶级企业”往下层层采购,直至“最底端企业”,如果都不投入生产,模型依然成立。这里的层层“采购”,实质上就是成了层层“拨款”,而“顶级企业”被博主称为“一次性贷款”,实质上也是“拨款”。而层层“拨款”,就是为了分解(或分配)成各层的对“消费需求”(工资)的“贡献”和对“投资需求”(利润)的“贡献”;再加上往下层企业采购的所需款项,以完成博主所要的“一次性产业循环”。无怪乎,在数学模型里,博主在利润前面用的动词是“扣留”。
以上论述是否就可以初步辨析推断出张博主数学模型的缺陷(悖论)了吗?
四、张博主数学模型中假设已含结论的解析
在讨论中,笔者提出过,曾有张博主假设中已包含结论的“感觉”。下面因张博主关于“假设中如何包含结论?请细讲。”的要求,进行进一步解析。
为了笔者下面论证观点叙述需要,恕仿张博主的“葫芦”,画笔者的“瓢”。设采购为C,人力(工资)为V,利润为M。但这里笔者没有“依样”画“瓢”。张博主告诉笔者,原模型中工资率为v,利润率为m,而且取其n层级企业平均值(笔者注:都是相对值)。而笔者在这里用的是绝对值,这样原模型中每个层级企业都可有不一样的v与m。
先延续上节(三)的分析,由于张博主的数学模型是一个封闭的“碎片”“宏观经济模型”。它的纵向闭环中,只有一个总投入G,而产出只有为n层V,再加上(n-1)层(原假设顶级企业没有利润)M,中间又没有任何损耗。所以结论必然只能是:“它表达的经济事实是顶级产业的所有投资(笔者注:其实博主只给一次银行贷款作投资)在一次产业循环(笔者注:其实也没有循环运动,只有纵向直线运动)中最终被分配到了居民和企业主手里。”
从而我们用一般逻辑推断就可知道,G=∑V(1、2、3……n)+ ∑M(2、3……n)(笔者注:其中M1=0,省略)。这就是张博主想要的结论;前为“消费总需求”,后为“投资总需求”。
当然我们也可“借”用张博主的数学推导方式再来解析一下,这样似乎也许更“科学”些,也更有“说服力”些。
依据张博主假设,顶级企业(n=1)贷款为G,采购(设备与材料)为C1,人力成本(雇佣工人)为V1;则G=C1+V1+M1。这里依据张博主的假设,M1=0。
次级企业(n=2),获得采购订单C1,然后以C2采购,V2支付工资,最后获得M2利润(不是张博主的先扣留,而是剩余);则C1=C2+V2+M2。
再次级企业(n=3),获得采购订单C2,然后以C3采购,V3支付工资,最后获得M3利润;则C2=C3+V3+M3。
……
如此递推,产业最低端企业(n=n),获得采购订单C(n-1),以Vn支付工资,最后获得Mn利润;则C(n-1)=Cn+Vn+Mn。这里按张博主的假设,推断出Cn=0;因原模型中最底端企业收支平衡式没有讲。
这里的C(n-1)=Cn+Vn+Mn,是整个数学模型的通式。顶级企业的G就是C(0)(注:其层n=1)。
我们把n层企业收支平衡式,两边全部相加;由于所有C项全部消掉,最后仍然会同样得出G=∑V(1、2、3……n)+ ∑M(2、3……n)(笔者注:其中M1=0,省略)。
这里顺便要指出,张博主的数学推导也还是不够完整、不够严密的,他的最底端企业的收支式,被“……”掉了;由于采用v与m带来的复杂性,而难以明白地表达出来(见本博文二,张博主数学推导式摘录)。由于没有整个数学模型的通式,最后的结论也就只能是“如此这般”地“推导”出来了。
以上对张博主新储备需求理论立论依据从内容到形式的辨析,笔者是抱着“思想共鸣、思辨共激、思索共求、思哲共益”宗旨进行商榷的;况且还是仓促上阵以及差不多半世纪前的中学数学底子。欢迎张博主进一步“反商榷”。
至于张博主还需要不需要,重新对自己新理论的立论依据做进一步的推敲?还需要不需要,把运用新理论做的应用与分析,作进一步的斟酌?那就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