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着一杯浓香的咖啡,翻着《国际市场》杂志,眼前这本是2010年10月号的;因为笔者的一篇拙作被刊用,所以更加兴致勃勃、更加仔细地阅读,特别感到惬意……
在翻到该期杂志“记者时评”专栏时,偶遇到一篇题为《从<资本论>到<资本·论>》(以下简称为《从资到资》)的文章。眼球很快就被题目所吸引,该文章提到一部名叫《资本·论》的话剧正在火爆上演。这对于沉迷于《资本论》劳动价值论业余研究的我,可是一个“火爆”的“新闻”。忙上网搜索,才知道这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的一部新戏。该剧被《从资到资》一文作者称为很聪明的编剧、导演的名字,对于孤陋寡闻的我,原先并不熟悉;但编、导过的作品却大都看过或了解。至于“笑点策划”与“主演”,则是两位大名鼎鼎的当红明星。
笔者认为《资本·论》可归于荒诞喜剧一类,似乎讲述的是一个艺术与资本PK的故事。大致剧情:剧院要排一部名叫《资本·论》的戏,可资金不足,既不能搞出世博中国馆里《清明上河图》的背景效果,也没法请来某某谋等级的国际大导演执导。这可让“主演”(戏里的角色与扮演者同名)颇为苦恼。他先发起了戏剧界的“改革”,直接通过观众投资的方式,集资了四百多万;但他并不满足,又想要和资本运作高手合作,再融资1000万;而对方提出的交换条件特别苛刻,要剧院一气完成十部经典剧目的排演。面对恶劣的工作条件与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繁重任务,在资本的诱惑下,演员们拼死拼活地干,才使剧院离开了“死亡”的边缘。可这次成功,又成了再次资本运作的砝码,剧院成了上市的文化地产公司。不知哪位“睿者”发明了以掌声的分贝数来评价剧院业绩这一考核标准的“绝招”;这样即便没有演出,只要蜂拥入场的人们热烈鼓掌,就可换来上市股票的“升值”。于是乎,演员被遣散了,舞台被铲平了……可是除掉“多余的”以后,最终的“落幕”又是什么呢?“公司”被又一波资本运作所“吞噬”……
笔者不敢对话剧的本身妄加评论,这显然应是文艺评论家份内的事;况且该剧选材新颖、涵义深刻、构思奇妙、形式突破,再加上演职阵容整齐,完全可成为上乘之作。但有人说《资本·论》全剧创作的最高宗旨是用马克思《资本论》研究剖析资本的方法、立场与观念,探求当今世界资本流通的轨迹;也有人说该剧对《资本论》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则不能随意附和。至于一些报道中所说的“经过了千锤百炼,在经济概念以及原着所涉及的专业领域,我们(笔者注:大概是指该剧编导策划人员)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就更不敢推敲了。
笔者认为经济学里的资本,与日常生活提到的“资本”实际有区别的;我们常提的“资本运作”,严格意义上讲,作为日常运营应是“资产(资金)运作”更为恰当。说句玩笑话:本来嘛,“资本”家原来的“阶级成分”就是“资产”阶级啊!
更需要讨论的是,《从资到资》一文中提到《资本·论》剧的首席经济顾问说的一番话。他是这么说的:时至今日,“劳动创造价值”这个标准已经逐渐变得模糊,“需求创造价值”成为这个时代主流经济学的共识和社会经济生活中无可辩驳的事实。……今天不再是劳动,而是人类欲望和少数精英成为经济价值的主要创造力量。……今天资本大量增值,主要通过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中资本反复交易,在大小资本家之间进行的一种财富再分配的游戏……(笔者注:《从资到资》原文中引用首席经济顾问的话,没有加引号)
看到这里,笔者似乎会突然怀疑自己没有读懂或误读了《资本论》。但细细一想,笔者还是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并未过时,而且永不会过时;因此对那部戏的首席经济顾问的部分观点需要辨析。
比利时着名经济学家欧内斯特·曼德尔在上世纪末在《资本论》英译本导言中指出:“马克思与其说是十九世纪的经济学家,还不如说是二十世纪的经济学家。今天的西方世界远比写作《资本论》时的世界更接近《资本论》中的‘纯粹’模型。”据笔者平时了解,其实冷战后、特别是金融大危机爆发后,西方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反思并复归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经济学界;国外已悄然出现“马克思主义热”现象,并且一些学者预计还会不断地再“热”下去。如果作为《资本论》立论基础的“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的话,那么此“热”何以热起?
笔者认为人类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的一切(当然包括体现价值的财富或体现财富的价值),甚至还包括创造了人类本身(昨天、今天、明天)……如果我们把所谓的“需求创造价值”,解释为“需求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了动力或机会”,似乎还能说得过去。而且常识告诉我们,“人类欲望”不可能直接创造价值;而“少数精英”的创造价值的活动,也是应归于经济学意义的劳动范畴里的。大家想想,如果没有绝大多数人的劳动,我们能不能只靠“人类欲望”过日子呢?我们能不能只指望“少数精英”养活自己呢?我们能不能只靠“资本”(也可以再加上金融)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呢?
另外显而易见的是,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中资本反复交易、(今明)大小资本家之间进行的财富再分配,并不可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仅仅是价值占有的转移过程而已……股票市场上投机(不是投资,即市值没有体现上市公司的业务;或者说股票资金并未进入上市公司业务流程)的热热冷冷、恩恩怨怨、苦苦甜甜不就是明证吗?否则作为上市公司,“工业的”还要开工干嘛?“商业的”还要开市干嘛?如果再深入研究一下,本次金融危机的祸根不就是由此而埋下的吗?以往的泡沫经济不就是由此而“创造”的吗?
笔者认为,任何价值或财富都是劳动成果;从本质上讲,一切价值交换都是劳动交换。讲一句通俗比喻的话:“资本”的“母亲”就是“劳动”;不过是“资本”换了一件外衣,大多数人已不认识“他”的本来面目而已,更不知道“他”的“基因”了;而且“他”还“离了乡忘了娘”,忘了本了(哈哈)……至于这个“资本”的“母亲”,笔者暂且为“她”起了一个“学名”:“历史劳动”。(有关“历史劳动”的经济学涵义,还有“历史劳动”需和“现实劳动”结合才能创造新价值问题,笔者都将另文讨论。笔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弄明白资本增值真相)
因看到《国际市场》10月号刊载的《从资到资》一文时,已过了下一期(11月号)的截稿期了;所以有感而发地写作,乃至编辑发表可能难免会有失时效;而又是说说“闲话”,所以此文的遣词用句,并不像经济学论文那么严密、谨慎,点到为止而已;特向读者致歉。
(注:为《国际市场》杂志所写,已刊载该杂志2010年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