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下滑,产能严重过剩,实体经济不振,中小企业困难,根本原因是投资率过高,居民消费不足,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经济增速从2011年9.2%开始下滑,直至2019年6.1% 的八年中,是投资率持续走高,居民消费率一直处于低水平。
居民消费疲软的原因:
一是贫富差距大。家庭人均月收入超过5000元以上的只占全国人口的5.13%。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2000元以下的占全国人口的68.85%
二是财政分配不公。社会保障覆盖面小,社会保障水平低,使大多数老百姓没有钱花或者有钱不敢花。
为了迅速有效扭转这种局面,欠发达地区向低收入群体发放消费券,如农村的五保户、贫困户,城市的贫困人口、贫困边缘户,或者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人群。
向低收入群体发放消费券,一是直接使生存困难的群众受惠;二是他们的消费投向就是日常生活用品,使零售业受益;三是增加向中小企业的订购量,盘活实体经济;四、避免了零售行业和中小企业倒闭,保住了就业;五、中小企业的生产需要采购原材料,带动相关产业。政府的惠民投入,可以从消费、流通、生产环节收税,就业群体的收入会产生购买力。这就是消费的乘数效应,带来经济的良性循环。
采取发放消费券的办法,有利于直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应该直接发放現金补贴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这笔钱从哪里出?
假如给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2000元以下,占全国人口的68.85%即9.6亿人发放1000元补贴,每月9600亿,年11.52万亿。将新基建50万亿元压缩1/5就可以了。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这都是面向占中国5%的高收入群体,且投资大、回收慢,对拉动经济的作用有限。将其中1/5的资金发放低收入群体,对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000元以下的人群提高收入1倍,对其他人群收入提高50%以上。这将迅速而又极大地受惠于民,按乘数效应又能迅速而又极大地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这样利国利民,又有条件做的事,为什么不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