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证候 标准规范 神色形态 生命完整异同
关键词:证候 标准规范 神色形态 生命 异同
辨证论治,从不用理论标准临床,规范临床。尊重病人的生命体验,病与不病的客观根据在病人之苦,证候的判断则是在“观其脉证”--客观收集确认临床症状的基础上,“辨症求机”--“知犯何逆”后获得的病机结论。
辨证论治的客观依据,是当时反应出来的疾病现象--异常的神、色、形、态,异常的脉象、舌象,病人异常的自我感觉,以及与病人相关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证候病机的临床诊断,是以临床症状群为客观依据,经过病性之辨、病邪之辨、病位之辨和病形之辨、病种之辨、病势之辨,明其标本主次、多少缓急等病机关系然后获得的。
辨证论治的临床,是辨而明之,绝非诊而断之。从主观上讲,运用中医理论“辨症求机”是不二之法。从客观上讲,尊重活生生的人,尊重自然客观,不取舍疾病现象,不分离自然生存关系和社会生存关系,是唯一之途。
人是活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生活方式不同、生存状况不同、疾病性质有差异。中医尊重人的生命,所以2千多年来,不同时代,医治不同的人群的辨证论治,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病机理论。金元四大家,清代叶薛吴王,四川郑钦安之扶阳,河北张锡纯之滋阴,明·赵献可之命门,清·王清任之瘀血等等,枝繁叶茂,异彩纷呈。
中医有各家学说,是因为中医在命,在实事求是地辨证论治。西医重标准规范,有显微镜逻辑,是因为西医重物,在肉体形态的统一性。
形,活人死人都存在,细胞因子、器官组织。命,因时代、因地域环境、因天地气交气化而有所不同。
死人活人天壤之别。死人的认识,统一的标准,都是死的,不能变通,变通了就不标准了。根据活人之命形成的理论,理论是活的,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使理论合于当下的疾病,发挥医疗作用。
把人当人,尊重活生生的人,中医在《黄帝内经》的文化之道上,履行“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的文化职责,所以不同时代的中医,有不同的病机认识。
病机认识都是生命的认识,是活生生的人的疾病本质的认识,不同的是,因为其规律性的大小不同,普适性有区别,有的普适性较小,有的普适性大。如三阴三阳的病机理论,内伤外感的病机理论,卫气营血的病机理论等等,普适性就很大,具有有历史实用性,至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
《黄帝内经》的理论,是生命大同的理论,上及宇宙星辰,下察地理寒热,中联系人事苦乐,从根本上,把握了生命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规律。这种规律,是生命之同,是活生生的人之同,只要生命存在,这种规律性就存在,其普适性无可比拟。
活生生的人是个体存在的人,生命是差异化的生命。《黄帝内经》的生命理论,与物理法则的认识完全不同,没有将个体存在的生命客观,统一标准起来,而是根据生命之象、自然之象等可以感知的象,循气的动态变化,从宇宙根本上,关联性地思考生命,知生,知病,知死。我将其概括为“阴阳应象思维”。
“阴阳应象思维”,不是标准化规范化的思维,尊重客观,思维灵活,因时、因地、因人地去认识生命、认识疾病。由于中医理论,是在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的摇篮里成长起来的,上联系了宇宙星辰、日月升降,下联系了地理南北、寒热燥湿,中结合了社会影响、人事劳逸,所以其普适性是“无有终时”的。
普适性是生命之同的普适,生命之同的认识,是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哪里获得的,包含了活生生的人个体生命之异,是从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体验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所以普适性之同,是个体之异的规律性的反应。
五藏阴阳,生克胜复,经络气血,升降出入等等,是生命之同,活生生的人人人存在没有例外。但具体到个人,刚柔强弱、多少盛衰,有余不足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
生命之同,是内涵“我命在我”之异的同;生命之异,是天地阴阳、五行生克统一下的异。运用中医理论“辨症求机”,在把握病机要素性质的同时,也就获得了病机要素多少的量及其关系的认识。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是生命真实,是疾病客观。中医的实践,会因为主观思维的目的性不同,而有异中求同和以同求异的思维区别。
从临床走向理论,发展病机理论,是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从辨证论治的临床资料中,形成特定时代、特定气候条件下,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病机理论。从理论走向临床,医治疾病,是以同求异的思维过程,需要从“观其脉证”获得的临床症状群中,分析就诊病人的病机,形成实际的证候判断,实现“随证治之”的方证对应。
人之命,五藏阴阳气化活动,因应环境,动态变化,这是每一个人都存在的生命规律。但活生生的人的生存环境不同,气候条件不同,生命阶段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同样的五藏阴阳,气化活动有盛衰、动静、强弱的差异,升降出入的实际状况不同。
把人当人的人性医疗,不能用标准作茧自缚,强调同而忽视异。
天下没有由理论规范而生的人,没有按书面标准生的病。个体之异,天时之异,地理之异,是生命存在的自然客观,是医学获得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认识的基础。
中医现代化的临床特征,是证候标准化、规范化,即只求其同,不辨其异。标准化、规范化,否定了三因制宜的辨证论治,否定了病机的本质属性。所以药理对应病理的机械还原,成为了如今中医临床普遍的情况。
标准规范是必须的,没有标准规范,物质理论不能形成,就没有工业化--造不出机器,没有智能化--造不出电脑,网络。在科学领域,标准规范几乎是无处不在。
在不同的具体学科、具体事物,标准规范是不同的,此标准不能用于彼学科、彼事物;彼规范不能用于此学科、此事物。但放眼整个文化之术,标准规范并非绝对真理,如文学、艺术,市场、营销,社会治理、军事策略,等等,标准规范、整齐划一,就行不通了。
标准规范是死的,僵化的,无差异的,存在于书面理论之中。生命是活的,变化的,多维的,存在于活生生的人。医学理论运用于临床,标准规范,就要取舍临床症状群,1,2,3,4,够标准了,5,6,7,8就不需要了。在标准的框框里,临床诊断以某些疾病现象为准,排除其它了疾病现象,所依据的疾病现象是片面的。
在片面的疾病现象的基础上,能获得具有生命可靠性的诊断吗?呼吸科的诊断标准,不需要消化系统的临床症状;内分泌的诊断标准,不需要心血管的临床症状,……,各科是分离的,形态是零散的,既失去了自然完整性,又丧失了多维联系,形态真实,形态可靠,会等于临床病人的生命真实、生命可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