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协议对垒三罐红牛,年销过200亿元的市场、品牌正耗于一场纠纷。
“三罐红牛”背后的4年战事
起于2016年的争执,被认为是“王老吉”商标之争后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快速消费品行业商业诉讼案例:中国红牛商标、股权及相关权益之争,最近又起波澜——战火燃于货架上三种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的红牛。
10月29日,山东省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裁定,依据红牛公司提交的证据,要求泰国天丝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停止并且不得继续在中国境内生产、销售红牛饮料产品。
11月18日,泰国天丝发布了一则《天丝集团声明:强烈谴责严彬方利用合资公司发布不实声明混淆视听并从事不法经营》的声明,“有意欺骗法院”“恶意投诉”“散布谎言”等情绪化言辞激烈,并直指华彬集团董事长严彬。
11月20日,中国红牛代表律师团队予以反击,详呈销售禁令裁定生效及复议细节,并称目前律师已取证完毕,并将代表华彬集团董事长严彬及中国红牛向泰国天丝及相关人士提起侵犯名誉权诉讼,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都想吃下年销200亿的市场,一文看懂中泰红牛的4年战事纠葛
两家公司对簿公堂始于2016年9月。据媒体报道,当时还在谈判中的泰国天丝在黑龙江、广东、浙江等多地以商标侵权为由,发起对合作20年的合作伙伴中国红牛及供应商、销售商的诉讼。
2019年4月以来,泰国天丝重用其前商务咨询顾问和中国红牛前任总经理为合作伙伴,在中国市场陆续推出两款“红牛”,三个产品,即红牛安奈吉和红牛维生素风味饮料进口版和国内版,与中国红牛公开叫板。
前者是几经周折授权拿到“曜能量”保健食品批文后改装上市;后者则是没有保健食品批文的普通饮料。
和畅销20余年的“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相比,天丝的3款产品在包装、装潢、售价、陈列上几乎全部贴近中国红牛。
据中国红牛律师称,这场蹭市场的“零和博弈”,为其带来了20亿元的损失。而枣庄中院的一纸裁决,是4年来人民法院首次对中国红牛手中四方《协议书》真实性与有效性的认定。
50年《协议书》是根本分歧
一个值得细品的细节是,枣庄中院此次发布“裁定”的核心证据,是中国红牛出具的,于1995年11月10日,由中国红牛、泰国天丝与两家国企四方共同签署的《协议书》。
关于中国红牛经营权的纠纷,严彬及中国红牛团队与泰国天丝最为根本的分歧在于:1995年许书标先生代表泰国天丝和严彬商谈创建中国红牛,并将中国市场此后五十年市场开发经营权授予中国红牛公司的承诺,以及由此形成的协议书等文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随着中国红牛法务团队对自身诉讼核心逻辑的不断完善,围绕着1995年中国红牛四方《协议书》和合资公司成立时的《合资合同》所构成的一系列证据链,已经完整。
《协议书》和《合资合同》清晰地承诺了一系列关键性的要素:
1、中国红牛的存续期限是五十年;
2、在存续期内,中国红牛享有在中国境内独家生产、销售的权利;
3、红牛产品商标是合资企业资产的一部分。
在10月的判决中,这张《协议书》,不仅得到了当时中国红牛、泰国天丝之外的签署者,即中国食品工业总公司、深圳中浩集团的认定,更被法院程序认定有效。
红牛辉煌的现在,离不开2个人物
第一、是“红牛”饮料发明人许书标。1922年许书标出生于海南,后来去往泰国。原本,许书标只是一个药品的推销员,在创业期间,他做出了能让人“提神醒脑”的功能饮料,这就是红牛的雏形。后来与奥地利迪特里希?梅特舒兹商人合作,在迪特里希?梅特舒兹主导经营下,将一个泰国品牌推向全球,并给红牛奠定了能量饮料霸主地位。
90年代初,许书标有了将红牛引入中国的想法。1993年,他回到家乡海南,投资了一家红牛工厂。据消息称,当时投资该工厂的大股东另有其人。
这笔在文昌的投资,因为缺乏必要的前期调研,在产品出来之后,被媒体曝光说有问题,当时中央电视台有报道,大意是说红牛这种在泰国必须到药店买的产品,居然在海南的普通零售店就能买到。这使得许书标的工厂一度被关停。
这也许是一件小事。但是,透过这样的事实,许书标清晰地认识到,被曝光、关停背后,自己的不足:对于中国缺乏了解,对于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市场驾驭不足。为此,他需要一个有资源、有才干的中国合伙人,和他一起把“红牛”做大——他愿意分享自己的平台和品牌。
而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没有这个选择,也许“中国红牛”的奇迹,永远不会有。
第二、常住国内的华彬董事长严彬。上个世纪90年代,严彬认识许书标前,在泰国已经做得风生水起。二人合作时,严彬的泰国华彬集团已经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