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的心即理致良知就是要人们去修行知行合一,如何去修行则是用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指导我们。
我们要清楚修行的是那个“知”,而“行”就是修行的方法,知在不断的行之下会不断地翻新。就好像你看到一个东西的感觉,就是之前你看到它的感觉,而下一次看到它的感觉就是这一次留下的,这样的修行原来在不经意之间进行着。这个感觉就是知,它在每一次行中不断翻新,这样的新感觉到底是如何留下来的呢?
人们有了语言就有了概念,也就有了逻辑,这些会产生和加强你的记忆,但是这些并不是翻新“知”的要素。为了加强记忆,比如我们学习外语就会找很多记忆单词的方法,还有很多训练人们记忆里的东西(类似记忆宫殿等),这些都不是在翻新“知”,知在不经意间被翻新,因为知是感觉不是意识。记忆是你意识里面的东西,不能准确描述知,所以很多人都记(描述)不起来小时候的事情,也许主要原因是那个时候你并没有语言来意识这个知。
小时候的知是存在的,虽然你现在记不起来,其实是你描述不出来,它是由五官产生出来的第六官感,当你重新遇到相同的场景、触觉、味道、听觉甚至感觉时,你的知就在无意识中出来。也许在这个知的驱动下,你会“下意识”地去行,再说一遍这就是知行合一。所以,知的翻新是被在新的官感环境中的行触发而来的。如此余有些认为知行合一的修行,必受感官环境的影响,在你不经意间做出善举,就是修格物。
见到老人倒地毫无意识地去搀扶,见到别人遇到难处不需厉害判断地去帮助,这些刨除思维意识的善举,会建立你为善去恶的格物。王阳明提倡的这个格物,是对知行合一这个修行的一个要求或者指导,因为没有意识的知行合一即会让你向善,也会让你做恶并没有什么恶感(愧疚或负罪感)。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善恶标准,其实这也是知行合一所产生出来的。
五、知无处不在却不相同
家里人说虽然很小(还不太记事)的时候就从江苏来到山东,但是每逢吃到江苏的菜肴就会有很幸福的感觉,那种感觉有些莫名其妙的美味。我说你且慢慢听我道来,这是你没有任何意识干预下的“知”在作祟。我也一样,每当听到某一首歌时就不由自主地要落泪,那种孤独感无法控制,特别是情绪不太好的时候,越是孤独还越想要去听那首歌(《阳光下的罪恶》电影插曲)。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知”,这是在不同环境下的“行”所产生、翻新的,而且即使在同一事物面前,不同的人就处于不同的官感之下,所产生的“知”亦就不同,相互间没有什么道理可以讲。就像两个人在争吵,“知”不同则很容易形成鸡同鸭讲、公婆都有道理。聪明的会在争吵中止损,没有理解知行合一的人也许就会咄咄逼人地非要辨出一个道理。
泰戈尔的著名诗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其实并不远,就是“知”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