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上篇总结了对王阳明心学的学习体会,在博文中对于“心即理、致良知”以及“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具体做了五点分析:什么是“知行合一”(修行系统),什么是知/什么是行(知是超越后天学习、凌驾五官的自然感觉),何为心即理/为何致良知(顺其自然、避恶向善),知行合一贵在修行(去除后天概念、顺其自然),知因人而异、不可求同。
一,概念不是“知”
读文章求真知,依然是概念和逻辑的学习,而真正验证真知需要不断地“行”,这个行是对知的实践和验证,也就是知行合一的内核。知行合一并非只是概念的理解,也不能什么都被概念所桎梏,只是在一个笼子里打转。更有甚者,很多概念经过不断的“传承”偏离了原来的真实轨道。
现在社会上种种修行非常时兴,比如闭关、辟谷、禅定,比如断绝荤腥、绝不杀生林林种种。就拿闭关来说,很多人也许只是把自己关闭在一个房间内,不外出见人,这般如此几天活着一段时间就以为闭关完成了,可是手机照样开着,电视照样看着,网络照样通联,这样的闭关就连概念都不甚明白。
有人辟谷,多少天不入口粮食,只饮水食用水果,也不知道身体到底是否能产生多少奇异功能。曾听修道人说,辟谷乃是古时修行之人为了忍耐饥饿而采用的实用办法,可现在人却一知半解地生搬硬套,把它作为身体开发的高难“功法”,这样的行为很容易“走火入魔”。
现在社会上很流行修行,也就出现了很多概念,这些都是不同的人经过不同的知与行得出的不同体会,也就必然是因人而异,其中不乏很多“伪知”,如果盲目地相信,放弃自己的知行合一的实践,这样的伪知就会越攒越多,就会影响格物。
二,打破桎梏
上篇的体会中说到,知是超越后天学习、凌驾五官的自然感觉,更不是什么固有的概念。要寻找这样的知,行就更不能有什么桎梏,俗话说“跟着感觉走”就很好。
“闭关”并不一定非要在一个封闭的黑房子里不可,只要你能坚定地遮断与外界的联系。即使你在家中开着窗户,让清风穿堂花香漫溢,只要你能把手机、电视、电脑全部关闭,静静地读完几本书,那也是一次成功的闭关。
禅定也不一定非要盘腿而坐、手心脚心朝上,你可以找到一个你自认为舒服的姿势就可以。关键是你需要关闭你的五识,放空你的意识,这样的禅定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场所、采用任何姿态进行。
三,心即理的活用
余上篇说知行合一这个修行系统关键在心即理,也就是人的身体就是一个修行体系。也许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修行体系(生物进化的本因),但是人的智慧可以让我们将它体会出来并加以总结。
曾经与很多朋友夸耀过自己治愈失眠的”功法“,有人能理解也有人始终没有找到窍门。某天突然”意识“到即使睡觉躺在床上,可身体还在”用劲“,余感觉这个无用功做得很亏。于是,变化很多睡姿,寻找可以让身体彻底放松的姿态,然后检查身体做到没有一处还在紧张用劲,结果立刻入睡。
某天,又察觉到走路时身体依旧在”使劲“,这个内耗让余大喊吃亏,于是意识扫描周身,调整走姿,让全身放松,瞬时健步如飞,毫无以前走路时总有的疲劳感。
从睡眠到行走,无意识中发现了身体的奥妙,那就是放松。这个奥妙的发现就是知行合一的成果,首先需要“感觉”到,然后寻找感觉并顺其而“行”,这个知行合一就是修行。余认为,修行不需要刻意追求概念,应该顺其自然,随时随地皆可为之。
四,何以致良知
王先生告诉我们“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里的善恶并非都是大是大非,即使是治疗失眠、即使是走路去除疲劳,这些都是向善去恶,都是致良知,都是构筑你的格物。
有知不可以无行,知行合一就是缺一不可,当我们的“知”意识到放松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向善,则我们的“行”不断地去扫描身体、不断地去放松每一处紧张的部位,这就是修行,这就是知行合一,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的心即理去致良知。
余自从发现放松可以让睡眠更好、让行走更轻松后,就时常提醒自己,让“知”不断地去扫描、让“行”不断地去放松身体。这样的修行持续了一段时间(约几个月)后,身体就适应了这个知行合一,躺在床上身体就会自然地放松,行走起来身体就会找到最好的姿态。
这就像学习“盲打”,刚开始需要记住键盘位置,然后用特定的手指去找特定的键,一下一下边确认边打字,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可以完全不看键盘,再经过一段时间则不用去想键盘的位置,最后想到某个字手就会“自动”敲打键盘,完全不会出错。这样的训练就是修行,就是知行合一,而良知自然就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