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就在上面举例中的吃喝、键盘输入等“无意识”的行为之中,只要生命在延续,这个知行合一就在继续,这是第六官感的一个修行体系,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修行体系就是心即理,可以说是上天给予的,也许其他动物也有这个生物机理,但我们人类因为智慧可以把它揭示出来,而王阳明则将它形成一个学派并公示于众人。作为一个学派,“致良知”就是一个核心宗旨,只是揭示心即理还不行。知道了上天赋予我们一个天生的修行体系,就要把握这个知行一体,让它避恶向善,也就是致良知。
我们现在的很多习惯,其实就是无意识之间的知与行所致,小时候是朦胧的,随着长大周边的环境就开始对你的学习产生影响。如果在小时候你的父母或者周边的人去引导你的行多多向善,你的知就多为良知,反之无人让你避开恶行,而恶在不经意之间也会成为你的知。所以人之初并没有什么善恶之分,而是受到行的影响会有人真是好孩子(别人家的),有的人坏得让人无法理解,这都没有什么奇怪的,这是大人的错。大人如果能理解知行合一这个修行系统的话,就会从小对孩子有所引导,让他/她养成好习惯。(好习惯不是教育出来的,是“行”出来的)
有时候性格也会成为借口,别人说说也就罢了,自己也会用我就是这个性格来搪塞知行合一这个修行。性格还是意识在作怪,心即理并不能被性格所限制,眼前的事由“知”到“行”是随性而为,后面的理由都是你通过思维找来的,把它归于性格和习惯都是你刻意的一个描述。有时候刚刚谴责了别人的占便宜,下一刻也许就会毫无顾忌地自己去占便宜,这样的“矛盾”是你刻意解释的矛盾,在你的“知”中一直以来占便宜的“行”在就留下了烙印。所以,心即理要致良知,要用行动去修行,而不是用逻辑和概念夸夸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