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看“流量美元”的利和弊
上一期讲到了流量美元的基本概念,我们现在倡导的“数字经济”,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之上,因此,数字经济越发达,对美元的捆绑就越深。
难道是中国人没有看到这一点吗?尤其是高层的精英,没有看到这一点吗?我相信是不会的。这实际上存在一个平衡,也就是利弊和取舍的问题。
在当今的国际贸易格局之下,在当今全球化体系之下,美元虽然给美国带来了货币霸权。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弊端,包括产业的去实向虚,大量发行的信用货币,造就了美国高企的产业成本,依赖于巨大的杠杆体系发行的货币,本身充满了泡沫,一旦出现实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放大的泡沫会对美国的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的伤害。
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讲,我们知道阿里是在美国上市的电商公司。如果中国政府要收拾阿里这样的公司,那么这家公司在美国的金融市场估值就会大幅度下降。按照阿里几千亿美元的市值,股价来上两个跌停,可能就是上千亿美元的灰飞烟灭。
所以也别光顾着看别人吃肉,你得看着别人背后的这个风险和代价,世界上涉及到利益的事情,本来就是利弊和取舍的哲学。除此之外,杠杆越大,受到波动的影响就会越大。既然互联网流量在中国每赚一块钱,都会转换成美元市值的十美元以上,同样的道理,在中国如果要打压互联网流量美元,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损失一块钱利润,就能达到打击几十倍对等美元的效果。
比如说今年腾讯公司的游戏营收不如预期,整个腾讯公司在香港的市值,就降低了很多,接近万亿港币的市值灰飞烟灭。所以说流量美元看起来挺爽,实际上,痛起来也是真痛。换句话来说,美元越依赖于互联网流量,特别是中国的数字经济,那么从本质上来讲,也是绑架在中国互联网体系之下的人质。
简单来讲,现在在中美的这个金融和贸易格局中,中美都是有舍有得的,以“流量美元”来说,美元确实有主导地位。但是从取舍来讲,中国取实体经济,美国收割金融红利。从金融的数字来讲,美国是占了便宜。但是这种事情要是放在更大的格局来看,谁是赢家谁是输家还不好说。起码在我看来,差不多算是各取所需,中国看上去略有点委屈,但是有这么多人通过这个互联网流量体系获利,也建立了繁荣发达的互联网数字经济,自然不能算输家。
“美元流量”中的买办与独角兽
俗话说,没有内鬼,引不来外贼。美元资本要寄生在中国的互联网流量之上,就必须要一大批的代理人。
不要以为代理人就是那几家互联网公司的ceo和股东。代理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任何在中国有点势力又需要美元的人,都有可能搭上美元流量的车。
因为中国严格的外汇储备管理制度。很多有“原罪”的资本,特别是大额度的资本,需要借助海外上市这条路出去。
十几年前我曾经了解过一个海外上市项目,当然我只是在表层接触,我就发现了其中的很多猫腻。比如说,国内的一些钱,充值到公司的利润表里,然后抬高公司的身价,这些钱并不追求多高的回报,只需要上市的时候给点股份就可以,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获得了大笔的海外美元。
这几乎是到美国上市的一个潜规则。也就是说,在ipo之前很多公司都参与了造假。因为互联网企业市值高估,往公司充值一块钱,就可能换来美元市值的十美元,这种作假行为有非常强大的激励因子。
美国后来出现了专业的打假公司,其实就是调查然后做空的机构,叫做浑水公司,就是调查利用这些企业的作假行为,在市场上做空股票牟利。算起来,这个世界的美元金融也确实吃相难看,很有点吃完被告吃原告的意思。鼓励造假的是你,打击造假牟利的也是你。
这里顺便再提一下,中国近些年来大批崛起的所谓“独角兽”企业。独角兽公司,一般指10亿美元以上估值,并且创办时间相对较短的公司。对于中国这样的超级人口大国来说,只要在任何一个细分的领域,做到覆盖率够广,就完全够得上独角兽的资格。
这些独角兽企业,几乎都有美资的背景。也就是说,这些独角兽企业从孵化成长开始,就已经有大量的美元在其中潜伏。很自然,这些公司的上市目标,都是瞄准香港或者美国,他们的承销商,几乎也都是英美的那些投资银行。
这里顺便提一下德国德意志银行,这也是一家老牌的欧洲大陆投资银行,一度打算跟英美同行抢互联网上市承销商的生意。结果被美国人抓住了把柄,罚得几乎破产,如今在这个领域几乎完全退出。哪里都是江湖,哪里的水都不浅。
大家会发现,国内这些独角兽企业,为什么道德底线这么低,为了赚钱无所不用其极。就是因为,他们不仅仅是赚一些业务的钱,通过杠杆放大以后,他们的钱在美元金融市场会获得,十倍、几十倍的回报,而且国内有一整套的保护伞在支持着他们。
在中国,毒品和色情这些都是非法的,至少都是在灰色黑色领域。因此,在中国荷尔蒙成为人们行动的最大合法动力源。所以,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在自觉不自觉的往性暗示的方向走。因为这有可能带来最大的可持续流量。这也是滴滴为什么在顺风车上下足性暗示功夫的原因。毕竟很多人为了打炮猎艳方便,可以赚很少的钱,就为滴滴打工。
中国式监管,能否驯服美元资本?
很多人看我批判资本,以为我是站在资本的对立面,其实不是如此,资本如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善恶分开两面,就看你能够不能够引导和驯服资本。当我说到“美元资本”的时候,并没有天然地把他作为贬义词;就像我说“人民币资本”的时候,也不会天然把他作为正义的代名词。
在大多数国家,说驯服和引导资本,这就是一个笑话。但是在中国,这绝对不是笑话,而是社会的基本体制。或者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微信公众号:龙语天下事)
我们很多人站在中国的立场,就会去批判美元,把美国资本骂得一文不值。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美元看作一种能量,这种能量既可以是正能量也可以是负能量,就看你能不能驯服它,让他为你所用。
如果不能驯服资本的话,唯利是图的资本是要吃人的,甚至要谋权篡位,美元资本当然更不例外。由于“流量美元”的高杠杆,带来的巨大利益诱惑,为了赚钱无所不用其极,更需要加大监管的力度。
在现在的“流量美元”驱动情景之下,“野蛮生长”就成了一个大家通行的规则。所谓“野蛮生长”,就是要尽量挑战底线。毕竟,这个世界上最来钱的买卖,都在刑法上写着。越是接近违法的灰色地带,越有暴利可图。
顺便说一下,这些年横行的高利贷,其中也有很多从地下钱庄进来的美元资本。在灰色经济地带,各种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也会应运而生。暴力跟着灰色经济走,并且和美元互联网资本纠缠在一起,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 -- 比如D-D那位杀人案的司机,同时也被网络高利贷卷入,已经没有还清债务的可能。
从细节审视,中国的互联网,“流量美元”的血腥味,已经越来越浓。因为好赚的红利钱,都差不多赚完,剩下的细分领域,每个地盘都是血腥的“阵地战”。
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之下,全球化造就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所以为了吸引资本,各个国家会尽量以优厚的条件挽留资本。因为有资本的支撑,才会有产业,才会有就业和繁荣。中国和美国,都在打造“资本友好”环境 -- 其实全世界每年都会评比“全球投资环境”,这本质上是资本在试图主导各国政策。
经过改革开放40年,其实中国已经不再是资本稀缺的时代,但是“人民币资本”仍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一方面,最优质的国内的企业到海外上市,一些比较垃圾的企业留在国内A股市场,一开始就造成了A股的天生基因缺陷。就像体育选拔把好苗子都送走了,那么留下来的自然是一些此等品。
其实,我很希望在即将到来的中国5G时代,未来更多的移动互联网流量,能够变成“人民币流量”,但是看到眼下的情形,并不容乐观,新生的“独角兽”企业,无一不是奔着美元而去。包括最近已经上市的小米,还有即将上市的美团,都是如此。
不仅如此,谷歌等美国投行,开始和中国企业合作走出去。在东南亚和印度,大量新生的互联网企业,都有美元合作投资背景,以后的IPO目标,差不多也是奔着美国纳斯达克而去,以此看来,未来全世界的大部分流量,都不可避免地带着美元的烙印。
如果全球“美元流量”长期化不可避免,中国也不能坐以旁观,更多的人民币资应该投身其中,在除了金融环节以外的更多地方发力,(金融上市的最后环节也可以发力,但是很长时间来看是配角)。同时还能够利用好美元的现有地位,实现挟“美元”令天下的目标,毕竟“闷声发大cai”在很多情况下,不会过时。
而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程度发挥中国社会制度的优势,加大监管的力度驯服资本,才是中国社会最需要做的事情。光咒骂和抱怨,既不能解决问题,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