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4日,傅海棠、孙成刚、赵昌运、章晓野、陈坚、王璐、沈良等深入交流,以下是沈良整理的傅海棠的相关观点:
1、教科书上各类经济学理论很多,有些理论也是对的、好的,但写清楚具体怎么分析、怎么判断、怎么实施的很少。往往不是学生不接地气,而是教科书有所欠缺。
2、全国现在不少地方出现了“房荒”,一线二线城市的房价压住了,而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涨了不少。城镇化的推进,村民变市民的购房需求,城市中的改善型居住的需求,这些类型的需 求还是比较大的。
3、中国大部分农村,在未来15-20年后,都会城镇化,需要大量人才去参与建设。
4、现在很多农村,种地的人大多是50岁以上的。未来,年轻人不愿意种,老年人种不动了,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大面积的田地,可以机械化,但一部分丘陵地,有高低落差的地,不集 中的小块化的地,实现机械化比较难。
5、扶贫应该扩大生产,建企业,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去工作,去劳动。劳动创造财富,为贫困百姓创造持续劳动的工作岗位,他们就能逐步致富。这样做能够真正扶贫。
6、农民如果除了种几亩地就没事干,闲着,自然会穷。没有生产,就没有财富。关键是发展生产力,可以就地办钢厂、水泥厂、纺织厂、服装厂。穷的原因是生产力没有发挥出来。钢筋 水泥生产多了,农民自然能住上新房子;衣服生产多了,农民自然都能穿上新衣服。
7、让真正懂的专家去调研各个贫困地区适合什么类型的产业,是种植养殖,还是厂矿企业。再整合资源,让有资金、有技术、有生产能力的企业去建厂组织生产。生产上去了,财富创造 出来了,当地自然就会脱贫致富。
8、脱贫致富就一招,“发展生产,创造财富”。吃不饱,就是粮食少,应加大粮食生产;穿不暖就是衣服少,应加大纺织服装生产。
9、乡村没有好的工作机会,人才会流出;乡村有了好的工作机会,人才就能留住。
10、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乡村工作,人才去了,要有发展的空间。发展空间来自农村相关产业的走向繁荣。
11、在城市中,现在的农民工和市民过的是两种生活。以后尽量要缩小两者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