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仁
2016-06-11
——《道德经》辨解之十一
经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帛书作‘蹱’】而愈出。多言【帛书作‘闻’】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五章)
文字注释:
【仁】《说文》曰:仁,亲也,亲,密至也。仁,亲密,与疏远相对。
【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代表献祭的动物。刍狗用草扎成,却用于祭祀,因此,刍狗同时具有卑贱与高贵两种相对的位格,既神圣,又平凡。
【橐龠】古时的风箱。比进出两种相对的运动。
【屈】竭,尽,干涸。
【蹱】通踵,往来,相对运动。
【闻】《说文》曰:闻者,谓外可闻于内,内可闻于外也。凡门之属皆从门。门,从二户,象形。二户者,左右相对。“闻”者如“言”,皆相对知识。
章句辨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经文的意思是说,法则大道的天地,对于地上的万物没有亲疏贵贱之别,既视为祭物那样宝贵神圣,又视为草狗那样卑贱平凡。法则天地大道的圣人,对于百姓也是不分亲疏贵贱,既视为祭物那样宝贵,又视为草狗那样卑贱。这句经文进一步揭示了有限世界的相对意义,同时强调了应当效法的绝对大道的无分别功德,更深刻地注释了“圣人之治”的“统一”意义。以往,这句经文多被误解。一是将“仁”字作“仁慈”“仁爱”解,于是说天地与圣人都冷酷无情,不施加任何影响,任“万物”和“百姓”自生自灭;二是不理解“刍狗”具尊卑两重相对位格,集圣凡两种相对性质。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句话明确指出,天地之间看上去空空如也,却好比一个大风箱,里面充满了不竭的能量,源源不断地推拉着世界事物的运动。天地之间如此的大功德,岂能对事物分别对待呢?这句话正是对上述误解的否定。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说,再多说有限世界的相对观念,就要很快没有话说了,不如适可而止,始终持守在太极中和本体上。此所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应承了第二章的“不言之教”和第三章的“圣人之治”。
经文意译:
法则大道的天地,对于地上的万物没有亲疏贵贱之别,既视为祭物那样宝贵神圣,又视为草狗那样卑贱平凡。法则天地大道的圣人,对于百姓也是不分亲疏贵贱,既视为祭物那样宝贵,又视为草狗那样卑贱。天地之间看上去空空如也,却好比一个大风箱,里面充满了不竭的能量,源源不断地推拉着世界事物的运动。天地之间如此的大功德,岂能对事物分别对待呢?再多说有限世界的相对观念,就要很快没有话说了,不如适可而止,始终持守在太极中和本体上。
感动联想:
基督教也有相同的教导,耶稣说:“他(神)教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圣经·新约》马太福音5:45)实际上,正是这种没有分别心的“一视同仁”,才是真正的、完全的、博大的、无穷的、永远的爱。
下篇辨解:《道冲》
|
草根简介
|
|
王学泰 字子铭 男 1963年生于江西龙南 祖籍山西太原 高级经济师 工商管理硕士 中共党员。2013-至今离职学习研修道教和中医,兼修基督教与儒教。联系邮箱:bjwang6510@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