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冠疫情肆虐,公筷公勺成了公众的热门话题。
中国的抗疫创造了人间奇迹,赢得了世界正义之士的共同赞赏。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传统的合餐制用餐方式,却遭到了舆情的强烈质疑和严厉抨击。
合餐制的短板是不卫生和欠文明。由于缺乏公筷公勺的刚性配置,导致私筷私勺沿菜碟汤盆、饭碗和舌尖,进行三点一线的无序交流、互动和循环。这种助疫为虐的用餐方式,是造成新冠肺炎、甲肝、伤寒、手足口等病毒猖獗横行的主要原因。
其中,最常见的群发性传染源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因素的幽门螺旋杆菌。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合餐制则是幽门螺旋杆菌的主要传播渠道。据悉,该病菌具有群体传染特征,能长期定植在胃粘膜表面,并可引发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形增生→胃癌等一系列病变。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合餐制饭局现已成为国人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合餐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成为一种极为普遍和可怕的社会现象。要想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就必须采取新的有效措施,彻底根除和涤荡一切对病毒不设防的落后聚餐行为。
客观而言,尽管合餐制短板突出,但是其亮点也十分耀眼:用餐方式开放,现场气氛热烈,既能为聚餐者架设零距离语言交流和心灵沟通的桥梁,又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融。因此特别适合于各种庆典场合以及家人、同学、同事、新朋旧友的聚会。在特定环境下,更是一种让“婆媳龃龉”“兄弟阋墙”“师徒反目”“同行相克”“将相失和”等矛盾和误解冰释前嫌的有效方式,所以在今天仍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在明天或后天也依然会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和辐射力。
推行公筷公勺,可助力合餐制扬长避短,彰显其欢快、文明、卫生和安全等新活力。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举国上下应共同努力,认真做好这件事。
在这方面,上海市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早在2月23日,上海市健康委、市文明办、市卫健委、市健康中心就发出了《关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此举得到了全市16个区2.5万余家餐厅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近日,上海市地方标准《餐饮服务单位公筷公勺服务规范》正式实施。规范中明晰:“每菜一筷或一勺”。
从理论上说,合餐制引入公筷公勺,是举手之劳。然而从实际执行过程来看,一些饭店虽然在宣传、资源配置和运行程序上都尽了最大的努力,然而具体的操作、管控和成效,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往往是口号多于行动,形式重于实效,公筷公勺与私筷私勺混用现象以及病菌交叉传染等隐患,至今并未能真正绝迹。
究其原因是,旧的生活方式根深蒂固,人们使用私筷私勺的惯性餐饮行为既顽强又富有耐久力。尤其是合餐桌上涌动的一阵阵美酒、佳肴以及欢乐气氛、豪放激情等冲击波,往往会使长年形成的筷勺使用旧方式在瞬息之间反弹回潮,尚未健全和完善的公筷公勺新秩序也很容易被打破。
因此,单靠政府部门颁发的倡议标准、舆情的宣传动员、餐饮行业的拥护响应以及老百姓的欢呼参与,公筷公勺是很难真正落到实处的。要想彻底改变这种落后的聚餐方式,就必须要追加一些新的法规条文、管控措施和创新手段。
一是完善法律规范。
实施公筷公勺的主要目的,是切断病毒的传播通道。对于公共餐饮场所的公筷公勺,政府部门如果仅仅是依靠和风细雨的规范以及接地气的微笑服务流程来推行,势必会显得单薄和无力,因此必须同时辅之以强制性法律规范来保驾护航。
这同公共场所禁烟一样。以往国内乱抽烟现象泛滥,现在却几乎已完全绝迹,这显然与强制性法规的威慑力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六十三条,就是对“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吸烟”者,“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下拘留”的惩罚条款。这是一条红线,谁也不能逾越。
同样,作为合餐制的参与者,也必须严格遵守公筷公勺使用法规,若有违反,理应支付相应的法律代价。因为由于你滥用私筷私勺,在合餐桌上的菜碟汤盆里翻江倒海,就很有可能会造成病毒的扩散和疾病的蔓延,为此你必须接受应有的法律处罚。
二是从严管控。
餐饮部门要高质量做好公筷公勺的落实与管控工作,不能让其成为一种流行的口号和低质量运行的程序。相关单位、尤其是旅行社和各类饭局活动的组织者,都应该履行各自的管控职责。若是组织不当,管控不力,导致筷勺公私混淆,责任人应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三是注重人性化创新。
客观而言,公筷公勺确实不如私筷私勺简捷方便。虽然公私筷勺在颜色和式样方面均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由于创新力度不足,两者的个性与特点依然不够鲜明,故常常会出现混合使用的偏差。同时,公筷公勺的配置至今仍显得落后和繁琐,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滑落到餐桌上,因而容易造成新的污染。
建议有关单位要在菜碟和汤盆设计上多出新意。
菜碟和汤盆都应设计专门放置筷勺的“凹口”,既简易美观,又能有效防止筷勺的滑落。
最重要的是,较之私筷私勺,公筷公勺具有展示中国璀璨历史文化的独特功能,其色彩、形状和造型也更为靓丽、别致和引人入胜。若能利用现代科技,添加一套低成本的语音功能,这种集使用、观赏和规范用餐于一体的公用筷勺,定将会成为中国餐饮的新名片。
新冠疫情尚未真正离去,抗疫之弦仍需绷紧。期盼相关职能部门在推行“公筷公勺”的关键环节上,能有新的“捍卫人民健康、鞭笞落后合餐方式”的举措和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