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掌控着经济的未来。今天的中国能源产业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只有在优化结构、内外联动、提高效益等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才能在明天展现出生机勃发、惠泽中华的新活力。
一、优化结构
能源开发正处于黄金期。不过,若是按照目前这种畸形的生产结构和过高的消费速率,世界上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再生能源,在不远的将来就可能会消耗殆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率先构建起安全、高效、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新格局。
一是改造传统的非再生能源产业。
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可惜的是,高污染的煤炭至今仍多被当作初级燃料来使用,因此已不宜胜任中国主体能源之重职,更不能放手开发和任其高消费。煤炭开采要科学控制和有序降温,其经营结构调整必须加快向现代煤化工和绿色高端化工领域升级转型,适销对路、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煤化工精品应成为经济双循环的新亮点。
油气和青出于蓝的油页岩、可燃冰,应大力提高地质勘探精度和强化资源储备战略研究。对于煤层气,则必须当作宝贵的经济资源来开发利用,切勿简单地视之为废气和毒气来排放。
二是奠定可再生能源的主体地位。
中国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并已开始显现出一种强势而上的替代作用和后发先至的主体地位。因此,必须紧紧依靠现代科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水灾变为水利,化风害为风电,让炎炎赤日华丽转身为太阳能,实现中国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由高变低”以及能源供给保障机制“由弱变强”的伟大转变。
通过控制非再生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规模、压缩油气进口量、延长非再生能源的生命周期等结构调整措施,将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和消费国以及世界第一原油、天然气进口国等旧帽,换成一顶世界可再生能源强国的璀璨新帽。
三是推行“煤改电”“油改电”新政。
推行“煤改电”“油改电”等产业新政,是实现中国能源绿色发展、自给有余战略目标的希望所在。
截至2019年底,我国常规水电已建和在建装机容量约3.8亿千瓦,剩余待开发水力资源约3亿千瓦。
我国近海和陆上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约10亿千瓦。
我国地表每年吸收的太阳能,相当于24000亿吨标准煤,是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48.6亿吨标准煤)的494倍。这充分说明:太阳能的开发潜力不可估量。
以往一些舆情对水电负面作用的宣传确实有点失实和夸大,有的甚至还将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当成洪水猛兽。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会进一步放大水电的正效应,并有能力将其负面效应控制到最低点。只要科学开发,中国水电就能全方位发挥占比高、效益好以及抗灾、航运、节能、环保、生态补水等综合优势。
风电、太阳能发电目前虽然仍难以在市场占有率、经营效益等方面与煤电展开公平竞争,但是却已显现出工艺换代和节支增效亮点纷呈等新优势。为彻底禁绝弃风弃光怪象,风电必须尽快在科学选址、机组大型化、设备精准选型、提高国产技术装备自给率、完善入网和输配电等产业链上,取得创新性进展。太阳能发电不仅要全速向产量最高、成本最低、质量最优等新目标迈进,还应在配套设施建设和储能技术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二、内外联动
我国煤炭、油气等能源长期大量进口,既要耗用天文数字的外汇,又容易落入“步步被动或处处挨宰”的新陷阱。从长远看,只有眼睛向内,立足于开发我国的优势能源,才能牢牢掌控能源发展的主动权和制胜权。
能源产业必须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其人才、资本和创新要素应集中投向可再生能源领域,创建一个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抗风险能力强、效益卓著的内外联动新市场。
内外联动是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统一体,二者不可偏废。
自力更生是能源发展的基本模式,首先是提高能源自给率,其次是实现自给有余。既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做大做强能源市场,又不可夜郎自大和闭关自守。
对外开放是更为成熟和尖端的发展模式,但决非是空中楼阁。如果离开了自力更生基础层的强力支撑,对外开放这座摩天大厦就会在顷刻间坍塌。
自给有余有助于促进能源资源进出口的平衡有序和稳中向好。能源进口是锦上添花和获取更低成本的生产资源,出口则多为雪中送炭和增加富余产能的外汇收入。只有建立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优势分享的外贸新秩序,中外能源资源合作共赢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三、提高效益
中国能源应坚决摈弃重投资轻管理、重经济总量轻发展后劲等行为意识,倾力开发低投入高产出新工艺和新项目,用最小的代价和经济震荡,努力压缩成本,增加收益,完成由“高耗低效”到“低耗高效”的历史性升级转型。
我国的单位GDP能耗,必须瞄准世界顶尖水平,各行各业都要扶优抑劣,节支降耗,淘汰高耗能产业,推动中国特色低碳高效经济的健康发展。
例如建筑业本身就是耗电大户,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高楼大厦也多是城市的电老虎。若能将楼宇建设工艺与太阳能发电技术融为一体,把楼顶和玻璃幕墙变成小型发电厂,就不仅能降低用户的生活或商务成本,甚至还可为其增加一笔新收入,同时更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经济运行质量。
提高效益是中国能源发展振兴的永恒主题,举国上下必须共同努力和创新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