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先后经历了步行、马车和汽车的时代变迁,见证了土路、砂石路、石板路、水泥路和沥青路的发展历史。
汽车时代的到来,给城市带来了高效、便捷和现代化,同时也捎带了一场路不畅、车难行的新噩梦。道路结构和功能不合理,拥堵源密布,是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关键原因。
遗憾的是,世界各国城市至今仍没能真正摸清楚城市道路拥堵的病理和病因,更未将治堵资源和创新谋略集中投放在“优化道路结构和功能”等实现交通畅行的关键措施上。我国也面临着同样的纠结和困惑,各城市多热衷于开发轨道交通、超大型立交和桥隧工程等事倍功半的形象工程,并将“路通、车畅、人安”的希望,全盘寄托在“窄路密网”、公交车专用道、私家车限购限行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措施上。长此以往,就使城市交通治堵蜕变为一场投入高、成效低和屡战不胜的持久战。
治理交通拥堵顽症任重道远,当前的新冠疫情对扩大优质内需和全面振兴经济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各城市必须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乘势而上,用中国智慧和自主创新方案,打好和打赢这一场交通治堵的人民战争。
一、优化道路结构功能
现今的城市交通由于受道路宽窄不一、平面交叉、路网密度互异、结构开放、功能多样化以及人车混行、停车难、停车乱等多种致堵因素的影响,机动车在前行过程中,经常会遭遇到其它车辆、或是行人的夹塞和阻挡。当车流高位涌动时,就极容易引发路堵、人拥、车挤以及由点带线、由线带面“肠梗阻”等乱象。
笔者始终认为:只要实现道路“封闭型结构”和“单一化行车功能”的历史性升级转型,中国城市就定能率先创造出破解世界百年交通拥堵难题的新奇迹。
或许有人会提出下列质疑:
高速公路就是一种封闭型结构和单一化行车功能的交通设施,为何也会发生堵车?且其拥堵规模、时长、危害性以及疏堵救治难度往往会更为不堪!
其实,高速公路出现拥堵,主要原因应归咎于合流点和分流点存在的设计缺陷和先天不足;其次是缺乏严控道路容量超负荷运行的智能化管理体系。
高速公路一般为单向2-4车道,由于规划和设计欠合理,进口匝道普遍凸显出规模偏大、密度偏高等短板,且大多是多条进口匝道集中汇入高速道。过多和过密的合流点,导致高速主干道无法在瞬间时刻吸纳和消化蜂拥而至的新车流。在车辆汇合和并道过程中,就常常会发生无序争先抢道、互相挤塞碰撞以及恶性拥堵梗阻等交通事故。
以此同时,出口匝道因规模偏小、数量偏少,并兼有收费功能,必然会引发车流运行不畅、各分流点和收费口路段交通负荷过大等不良恶果。尤其是在车流高峰时段,往往会成为高速路拥堵的关键瓶颈。
唯有优化进出口匝道规划方案,杜绝出现多条车道高密度涌入高速主干道的不妥设计,扩大出口匝道占比和规模,完善无人驾驶、智能管理、自动收费等新技术,才能确保高速公路的安全有序和畅通运行。
由此可见,为适应汽车时代交通畅行的需要,中国城市必须率先实施道路结构和功能的技术改造。
二、清除交通拥堵源头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源密布,这是无奈的事实。每一个看似并不起眼的拥堵源,都是制造交通拥堵事故的罪魁或祸首。要想实现交通畅行梦,关键是看各城市清除交通拥堵源的决心、方法与成效。
一是变道路“平面交叉”为“立体交叉”。
十字路等交通节点,是路堵车塞的高发地。只有淘汰平面交叉、红灯禁行、大转盘、渠化交通等运行旧模式,推行简约化、低造价的单层立交技改新模式,才能确保车流的快速无障碍畅行。
同理,机动车“进与出”均需穿越平面交叉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故必须低成本构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三分离”以及配套的立交穿越新模式。
二是优化设计。
高架道路可引进斜拉式工艺,以减少立柱对地面畅行交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为消除高架、隧道进出口匝道等多发的堵车现象,出口匝道与进口匝道配比至少应调整至2:1。
各城市流行的“直线型”高架或隧道进出口匝道,中间的“×”状行车路段是车辆发生拥堵和碰撞的高发区。为此必须优化设计成“平行线型”,在不追加投资或追加少量投资的前提下,就可实现车辆的安全快捷畅行。
三是完善各项配套治堵措施。
严法治堵,建立车流削峰填谷调节机制,提高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共享智能汽车。
打造“有偿停车、有序停车、入库停车”新机制,大力研发“地上空间为主、地面空间与地下空间为辅”的运行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具有超强吞吐功能和应变功能的现代化停车场(库),彻底破解停车难、停车乱困局。
三、实现路通车畅人安
现代化城市交通的新亮点是创建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三分离”新格局以及“共享智能汽车+自行车+行人”的新模式,实现路通、车畅、人安新目标。
路通是建设结构封闭、功能单一、立体交叉、间距分别为1公里和0.5公里的主干路和次干路。
车畅是指车辆行驶在无拥堵源和无外界因素干扰的道路上,并稳定保持机动车50-60公里以及非机动车<15公里的时速。
人安是人行道以及面积为0.5平方公里的街区,只允许行人自由行走,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禁行;新型路房合一过街楼开辟专供行人和非机动车穿越封闭型道路的空中通道;安全事故保零,将成为中国城市交通的靓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