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其实不稀奇(4)
2016-11-22
第四章 阴阳
虽然懂得《河图》《洛书》分别是表达变化与存在,然而,《河图》《洛书》作为两个象数图,里面有许多阴阳关系。
比如黑色为阴、白色为阳;周圈为阴、中心为阳;上下为阴、中间为阳;上为阴、下为阳;左为阴 、右为阳;左右为阴、上下为阳;内为阴、外为阳;双数为阴、单数为阳等等。
这么多的阴阳关系,可见阴阳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的语言元素,我们一定得把她了解清楚、理解透彻。
那么,关于阴阳文化,我们必须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呢?
一、阴阳概念的内涵
阴阳,顾名思义,就是有阴有阳,阴阳对立统一,不可分开。
其中的阴,就是山野上有月亮的情景,当然,这个情景得和有太阳时的情景对比着看;其中的阳,就是山野上有太阳的情景,当然,这个情景也得和有月亮时的情景对比着看。
繁体字的阴(隂),是山野上今天有云,遮挡了太阳光的情景;而繁体字的阳(陽),就是山野里的南坡上,受太阳光直射的情景。
总而言之,阴阳,是人们对于客观对象的一种相对性的感觉。一个客观对象的身上,相对给人隐晦感觉、给人带来消沉情绪、或者让人漠视、拒斥的一面,就为阴;相对给人显著感觉、给人带来积极情绪、或者让人瞩目、追求的一面,就为阳。
下为阴、上为阳,就是因为人的眼睛长在头上,客观对象的上面相对更接近于人的眼睛,相对就比较让人瞩目;而下面相对处于人的视野之外,相对就比较让人漠视。
黑为阴、白为阳,就是因为黑色相对给人带来消沉的情绪;而白色相对给人带来积极的情绪。
阴阳,首先是客观存在,是客观现象、客观规律。然后,这个客观现象、客观规律,造就了人们感觉世界的一种方法,就是对比性地感觉和认识世界。
客观世界如果完全是一个色调,没有对比性、没有反衬性,那么,人们就无法感觉世界,无法认识世界。
利用客观世界的不同方面的相互对比、相互映衬来认识世界,本来是人和动物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但是,只有我们华夏先人,清楚地认识到了客观世界的这种对比性,所以,就创造了这个阴阳概念,从而由本能性的利用客观世界的对比性来认识世界,变为能动性地利用客观世界的对比性来认识世界。
而其他的民族和所有的动物,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就仍然只是本能地利用客观世界的对比性来认识世界。
这就是梦游者与清醒者的区别啊。
阴阳概念首先是一种世界观。她告诉我们世界是一分为二的,也告诉我们世界是并不平均的,也是并不平衡的;同时,世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次,阴阳概念也是一种价值观。她强调了世界的不可分割性,强调了个性要服从于整体性。强调了在不平衡中去追求平衡,在动态中去追求稳定。这也就是一种相互妥协的斗争方式和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是于利益的受损状态中去追求最大程度的止损的生存原则。
再其次,阴阳概念也是一种审美观。她强调了对称美、衬托美、和谐美、动态美。
二、阴阳概念的从来
要了解阴阳概念的从来,就不能不提到我们华夏民族最早的动物性图腾——蛇图腾。
我们先看两张图片:
这两张图片,一张为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一张为我们华夏的“蛇身人首像”。
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不知创作于何时。不过,这不要紧。在距今三万二千年的德国“施泰德洞穴”中,也有象牙制的“狮人”雕像。这说明,狮子——图片显示,是雄狮,乃古代西方人的图腾。
而差不多同期,我们华夏人的图腾是蛇。
距今两万至六万年的甘肃秦安“大地湾人”,也就是我们的祖先华胥氏,在这期间“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犧于成纪”。
庖犠氏就是“蛇身人首”,“有圣德”。
埃及古代文明为什么会消失?就因为他们崇拜的是雄狮。我们的华夏文明长盛不衰,就因为我们崇拜的是蛇。
雄狮,威风凛凛,唯我独尊。
西方文明崇拜雄狮,也就造就了他们恃才傲物,以自我为中心的秉性。而这种过分的强调自我,目空一切,就必然导致他们容不下别人,也就容不下自己,最终走向和雄狮相同的命运。
所有的雄狮,最后都是被后起者打败,从而要么是当场死亡,要么是被驱逐出自己的狮群,孤老而亡。
蛇不是弱者。但是,蛇不恃强傲物。蛇的秉性是柔韧的,它喜欢盘踞吐信,猝然发难。
我们的祖先崇拜蛇,模仿蛇,像蛇一样不轻易地发动进攻,这就有了机会观察对手,发现敌我之间的强弱对比,从而以最适当的方法化解危机,求得生存。
而正是由于我们的祖先柔和、冷静,喜欢观察,也就造就了他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本领,从而总结出一套守阴抱阳的阴阳大法来。
|
草根简介
|
|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肖港镇永华村人,高中文凭,农民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致力于中国古典哲学《易经》的思考研究。关注中国现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