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首《沁园春·雪》,不但是写出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更是把一代伟人自己,与那些个被历代文人骚客们所称颂的、历史上的所谓“英雄”们,挨个地做了个比较。
一一数来,那些个被历代文人骚客们所称颂的“英雄”们,在伟人毛泽东的眼里,就是如此地不堪:“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也确实啊,那秦始皇、汉武帝,虽然也有政绩,却未免过于武断、输了文气;那唐太宗、宋太祖,虽然都是“知书达理”,却也未免矫揉造作,不够风流倜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更是只知道杀杀杀,就没有想到过,怎么样给自己留下个好名声。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能够和伟人毛泽东相提并论,甚至是比他还要更胜一筹的历史巨人呢?
这就得先看看,伟人毛泽东自己,他是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高度,然后,才能够比较出,历史上,有没有人达到了他的高度,甚至是超过了他的高度。
毛泽东的高度,就在于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的三个方面,领导了中国社会的改造,推动了中国历史乃至于世界历史的前进。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在政治上,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立场最坚定、旗帜最鲜明的劳动人民的伟大领袖,是他,领导中国的劳动人民,第一次求得了真正的解放,成为了历史的主人。
历史上,不乏劳动人民的领袖。
但是,那些劳动人民的领袖们,要么是不成功的;要么是成功了,却没有给劳动人民,带来命运的转变,他们就是利用劳动人们的力量,使自己登上了帝位,然后,又为了自己的帝位,反过来帮助统治阶级压迫劳动人民。
而毛泽东,是唯一一个领导劳动人民革命成功,又坚决地捍卫劳动人民之利益的劳动人民的革命领袖。
在经济上,毛泽东就是正确地处理了自宋朝以来,工商业生产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实现了“王安石变法”所没有实现的经济制度改革,使得中国的社会生产,从此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自宋朝以来,中国社会的经济生产,就出现了工商业生产价值,超越农业生产价值的局面。
由此导致宋朝,一改历史上历朝历代的“重农抑商”之经济政策,变成“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但是,宋朝统治者,没有解决工商业生产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处理好因为工商业主,兼并农民地主的土地而导致农民们失业的问题。
宋朝灭亡之后,元朝、明朝、清朝,也都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都是简单地回归过去“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结果,就是扬汤止沸,使矛盾越来越大,积重难返。
中华民国作为一个过渡时期,也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
只有毛泽东,据《毛泽东年谱(1949-1976)》里面记载,是他,率先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为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在文化上,毛泽东提出和实践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他和他的战友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学习世界的历史文化,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而形成的,是一种充满着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思想。
“毛泽东思想”,不仅使中国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也使世界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那么,我们看一看,历史上,还有谁,达到、甚至是超过了毛泽东的这个高度呢?
可以参与比较的历史人物,大概就只有这么几位,分别是,隋炀帝杨广、秦始皇嬴政、大禹父子、轩辕氏黄帝、仰韶文化的主人女娲氏。
首先,我们来看隋炀帝杨广。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隋炀帝杨广,在政治上,推行了“科举制”改革。
虽然他自己没有成功,但是,没有他的这第一锤,也就没有后来,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锤。
唐太宗李世民的“科举制”选拔官员制度,是在隋炀帝杨广的改革“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制度,为“科举制”选拔官员制度之基础上的继续前进。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因为,隋朝的反对“科举制”改革的门阀士族们,除李渊、李世民这一系世族外,其他的,都和隋炀帝杨广一起灭亡了。
这使得唐朝的想反对“科举制”改革的新门阀世族们,噤若寒蝉,害怕步隋朝的那些门阀士族的后尘。
所以,他们就不敢反对李世民所继续推行的,由隋炀帝杨广所开创的“科举制”改革。
所以,“科举制”改革,利在唐太宗李世民,及其以后的朝代,功在隋炀帝杨广。
而“科举制”改革,打倒了门阀士族,提升了寒门士子所代表的小地主阶级的社会地位,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士族威胁皇权、破坏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使得中国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但是,隋炀帝杨广,虽然开启了“科举制”改革,他却没有办法,对付那些反对“科举制”改革的门阀士族们的“低级红、高级黑”式的反抗,从而导致社会变乱迭起,隋朝灭亡。
他自己,也和那些反对改革的门阀士族们,玉石俱焚。
这一点,他是没有比过毛泽东的。
在经济上,隋炀帝杨广,实行了修路、开河的大举措。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要致富,先修路”。
正是由于杨广,打下了一个“交通发达”的社会基础,才有后来唐朝和宋朝之工商业发展的兴起与繁荣。
而隋朝自身的经济发展,也因此十分发达。
隋朝灭亡后,战乱连年,而其洛阳粮仓里的粮食,一直到唐初,还没有吃完。
在文化上,隋炀帝杨广,有什么贡献呢?
好像,他是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建树的。
他曾在大业五年(509年)下诏曰:“先师尼父,圣德在躬,诞发天纵之姿,宪章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蕴兹素王。而颓山之叹,忽逾于千祀;盛德之美,不在于百代。永惟懿范,宜有优崇。可立孔子后为绍圣侯,有司求其苗裔,录以申上。”
这与毛泽东的“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也可以解释,毛泽东为什么成功,杨广为什么失败。
毛泽东和杨广,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而孔子,是个一心想要“克己复礼”,开历史倒车的人啊。
隋炀帝杨广,不推崇推动历史前进的秦始皇,却去朝拜开历史倒车的孔子,他能不失败吗?
也就是说,毛泽东成功,杨广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境界不一样、意志风格不一样。
毛泽东是学秦始皇,勇往直前;杨广是向孔子低头,意图与守旧势力相妥协。
这,会有一样的结果吗?
但是,不论怎么说,隋炀帝杨广,虽然比不上毛泽东伟大,却也还算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历史人物吧。
如果没有隋炀帝杨广,中国历史,还不知道要在魏晋南北朝,那种门阀士族祸乱天下的泥潭里,挣扎多少年啊。
越过隋炀帝杨广,我们再往前看,秦始皇嬴政。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在政治上,秦始皇改革“封建制”为“郡县制”。
这是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肯定的——“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那么,“封建制”与“郡县制”的区别,是什么呢?
“封建制”,就是“封侯建藩”,让地方诸侯,左手握政权,右手握兵权,把持一个地方的一切事务。
由于朝廷和地方诸侯,都有各自的军队,而时局的变化,又会使朝廷实力,有时候还不如地方诸侯的实力,甚至是低于地方诸侯的实力。
这就导致朝廷,会失去节制地方诸侯的能力,使得地方诸侯,有能力藐视朝廷,更有能力相互兼并,从而形成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天下长期动乱的局面。
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大动乱,其政治制度上的根源,就是在于“封建制”。
秦始皇的“郡县制”,就从根本上杜绝了诸侯争霸现象的再次发生。
因为,地方诸侯,没有兵权,他们就发动不了战争。
在后来的魏晋南北朝,天下重新陷入了大动乱,那是由于,门阀士族的兴起,使得“地方诸侯”通过参与朝廷政治,以另一种形式,满血复活,威胁到了中央集权。
虽然秦始皇的“郡县制”改革,是历史的进步,但是,秦朝和隋朝一样,“二世而亡”。
这说明,秦始皇也和隋炀帝一样,也有考虑不周到的地方。
而他们考虑不周到的地方,就成了后来者的经验与教训。
隋炀帝杨广的失败,成就了李世民;而秦始皇嬴政的失败,成就了刘邦。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刘邦说:无数的革命先烈,在我们的前途,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提着他们的头颅,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刘邦改进了秦始皇“一步到位”的改革方式,采取分步走的战略,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分封、保留一些同姓诸侯。
他的这种做法,虽然导致了后来的“七王之乱”,却也好过秦始皇的“二世而亡”。
秦朝的“二世而亡”,那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啊。
秦始皇在经济上,和隋炀帝杨广一样,也是实行了“书同文、车同轨”,和“统一度量衡”的改革,这为中国社会的政治统一打下了基础,也同样是为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打下了新的基础。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在文化上,从秦始皇“二世而亡”的结果就知道,他和隋炀帝杨广一样,也有短板。
“焚坑事件要商量”这句话的实质,就是秦始皇虽然“焚书”,却没有“坑儒”。
也就是说,秦始皇没有反孔,他的思想意识里,还是有着太多的“仁义道德”。
而政治,是容不下“仁义道德”的。
后来的历史叙述者们,给秦始皇的主要罪名,就是他“残暴”。
那么,到底是秦始皇“残暴”呢?还是项羽“残暴”呢?
秦始皇,没有把六国旧势力全部杀光,这导致他自己的子孙们,后来,在六国旧势力的复辟中,被项羽给全部杀光了。
而在后来的历史叙述者们口中,项羽,成了“英雄”;秦始皇,却是一个“暴君”。
这就是一个政治家,不够“残暴”的代价。
这就是一个政治家,遵守“仁义道德”的代价。
越过秦始皇,我们再往前看,大禹父子。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在政治上,大禹,第一次在天下,建立起了五服纳贡制度。
《史记·五帝本纪》曰:“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国,三百里诸侯。侯服外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这是相对于之前的五帝时代之政治制度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之前的五帝时代,是没有纳贡制度的,帝王服务于天下,那完全是凭志愿,做义务。
也正是这个原因,禅让制度,才能够在五帝时代通行。
你没有能力,无法承担这个义务性的志愿工作,你当然就得禅让给别的有能力,也有志愿的人去做啊。
但是,正是因为凭志愿、做义务、没有报酬,所以,有些帝王,有时候,就会由于运气的变故,而力有不逮。
而一些有能力的富人,他们又不一定,会有意愿,去为大家服务。
有些有能力的富人,他们反倒希望,天下,没有公德、没有公共秩序。
这样,他们就能够随心所欲地去大杀四方。
这样,他们就能够随心所欲地去欺压和兼并,他们想要欺压和兼并的所有其他部落。
1
所以,做帝王,一方面,要有道德;二方面,更要有能力,有实力。
而尧帝和舜帝,就是因为能力不够、实力不够,但是,他们,又越不过既往的规矩,越不过帝王志愿为大家服务的这个道德之坎,不会要求人们向他们纳贡。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所以,他们,就无法胜任他们的帝王工作。
他们,没有实力,去与那些一心想欺压和兼并其他部落的霸道部落作斗争。
他们,就必然地要屈服于那些霸道部落,而成为那些霸道部落的傀儡与帮凶。
《史记·五帝本纪》曰:“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试想,让四个“罪犯”部落,去守卫四方的边疆,那么,这四个“罪犯”部落,到底是“罪犯”部落呢?还是“功臣”部落呢?
而那些“咸服”于这个措施的天下其他部落,又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部落呢?
所以,这个尧、舜所领导的天下,难道不是一个“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天下吗?
这也就是大禹,要冒着道德评判,而破天荒地建立五服纳贡制度的原因。
因为,不通过纳贡制度形成帝王之家对于那些霸道部落的实力优势,帝王之家,就没有办法开展工作,就没有办法去压制那些霸道部落对于弱小部落的兼并,就没有办法确保天下的公平与太平。
而由于纳贡制度的建立,这实际上就是从法理的层面,宣告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这样一个事实,实际上就是从法理的层面,形成了一种“封建制度”,只不过是,这个制度,还没有以口号宣传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已。
所以,伴随着纳贡制度的建立,就必然会有“家天下”之下的“世袭制”。
但是,结合史籍记载与考古学的发现,事实证明,大禹父子的这项政治改革,并没有扭转当时的华夏民族所面临的危机。
史籍记载,大禹,是公元前2070年即位,也就是距今4100年左右即位。
而考古发现,在距今4000年,石峁城被毁弃,如此同时,辽西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兴起,中原、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消失。
很显然,大禹父子,是被当时岌岌可危的内外局势,给推上帝位的,所以,他们面对当时的天下局势,不得不进行政治改革。
但是,大禹父子的政治改革,并没有及时地见到成效,他们,还是遭遇了大败。
或者,他们正是在遭遇大败之后,才开始进行政治改革的。
再过100年,距今3900年,陶寺城也被毁弃。
中原、山东地区的变化,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人类社会的聚落总数,从1669个,骤降至180个,山东地区全境的聚落总数,从龙山时代的677处,骤减至二里头时期的44处。
这个考古学上的变化,所对应的,就是史籍中所记载的“太康失国”了。
那么,我们据此,应该怎样理解,“太康失国”时,他的“游猎不归”呢?
曹操曾经约孙权“会猎于吴”,如果孙权战败,那么,孙权,也是会“游猎不归”的。
直到公元前1735年,也就是距今3700年左右,二里头文化兴起,夏朝,才终于走上正轨。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这标志着,大禹父子所开创的夏、商、周时代的“家天下”政治制度,终于走向成熟。
而在没有大禹父子的时代,这个制度,依然能够走向成熟,这只能说明,这是人心所向,这是历史的必然。
在经济上,大禹的成就,当然就是“治水”了。
但是,考古学的事实表明,早在大禹之前的良渚文化时期,良渚文化的主人们,就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所以,“大禹治水”,表现的,应该不是他的经济才能,而是他的政治才能。
他不过是凭着自己的政治才能,将一些技术人才,组织起来了而已。
在文化上,由于“家天下”的政治需要,整个夏、商、周三代,一方面强调“天命所归”,一方面,又是反对《易经》中的变化观念的。
这也就是儒家思想中“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不变,道亦不变”之思想的源头。
这种服务于“家天下”,旨在于维护天下的长治久安的思想说教,没有客观性,而全凭着主观需要,自说自话,是典型的唯心论的先验论。
不过,为了给推翻商朝制造舆论,创立周朝的周家父子,也是对《易经》中的变化思想,有一番宣扬的。
越过大禹父子,我们再往前看,轩辕氏黄帝。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在政治上,轩辕氏黄帝首创中央政权。
黄帝之“黄”,乃土之颜色,是表示其“以土为德”。
而“土德,就是《干支》中的“戊己”之德”,就是中央之德。
《礼记·月令》曰:“中央土,其曰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史记·天官书》曰:“黄帝行德,天夭为之起”,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黄帝,中央,含枢纽之帝。”
《史记·五帝本纪》曰:“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司马贞索隐》解释:“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
所以,黄帝之名号的本意,就是建立中央政权。
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然而,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的最后,又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这就是说,司马迁之前的百家之言,相互抵触,司马迁只能选择自己信者而信,但并不保证自己所记载的,就是确实的。
那么,我们结合考古发现,分析司马迁所言的黄帝,其实,就不是一个人,并且,还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以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对应史籍记载中的夏商文化,再往上推,距今4500-4000年的龙山文化,就对应于历史传说中的五帝时代。
而在龙山文化之前,有一个距今5500-4500年的天下大动荡时代。
在这个大动荡时代,东北地区的文化面貌,发生了三次大转变:一次是距今5500年,红山文化由早期转变为晚期;一次是距今5000年,红山文化被小河沿文化取代;最后一次,是距今4500年,小河沿文化灭亡。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和红山文化同时发生转变的,还有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距今5500年,大汶口文化,由早期转变为中期,大汶口文化早期的主人们,有拔牙和口含石球的习俗,到中期就没有了;距今4800年,大汶口文化由中期转变为晚期;距今4500年,又转变为龙山文化。
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也发生了转变,距今5500年,河南荥阳地区出现一个青台遗址,距今5300年,河南巩义地区又出现一个双槐树遗址。
而这两个遗址,都貌似仰韶文化,其实又不是仰韶文化。
这两个遗址,都有包含“北斗九星”的天文文化。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这表明,其文化的真正主人,是伏羲氏的后裔,也就是北方红山文化或南方凌家滩文化的主人。
结合大汶口文化的早期与中期,也是在风俗习惯上发生了大的改变,这就可以断定,距今5500年,就是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发生的时间。
而这两场战争的一方,是炎帝和蚩尤氏,另一方,却不是黄帝。
这两场战争的另一方,其实是金天氏和朱襄氏。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其中,金天氏,就是北方红山文化的主人;朱襄氏,就是南方凌家滩文化的主人。他们,都是伏羲氏的后裔。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山海经·大荒北经》还记载:“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这两个记载中,除黄帝,应龙,蚩尤氏之外,还有两个重要人物,就是夸父和女魃。
那么,夸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夸父,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相反,“信生夸父”,就是说明,这个夸夸其谈之人的先人,却是说话可信的。
而“后土生信”,后土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后土就是司土,司土就是司地。
炎帝司天,后土司地。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后土,其实是一种职务,相当于后来的丞相或宰相,是协助炎帝工作的。
夸父氏是后土的后裔,所以,他也是后土,也就是神农氏炎帝的丞相或宰相。
炎帝之“炎”,是上下两团火。
其中,上面一团火,就是“太阳神”之神火;下面一团火,就是刀耕火种之放火烧荒的山火。
这个“炎”字的意思就是,神农氏炎帝,以自己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建立起自己的“太阳神”一般的神权,从而统领天下。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了解了炎帝这个名称的内涵,我们就能够理解“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的含意。
这里的“日”,不是指天上的太阳,而是指炎帝。
炎帝在黄帝的压迫下,要垮台,而夸父作为炎帝的丞相或宰相,就极力地游说于黄河东、西两岸的偏僻地区,希望人们支持炎帝。
但是,黄河两岸的人们,都不相信他,所以,他就“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
由于人们都不相信他,导致炎帝得不到支持,最终归于失败,于是,夸父准备到东边菏泽湖地区,去与他们的盟军蚩尤氏会合。
但是,他还没有走到菏泽湖地区,蚩尤氏就已经战败,他也被应龙拦截而打败了。
下面,我们再看,女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
战争结束,女魃的生活不得好转。因为,他们生活的地方干旱。叔均跟黄帝说,把他们安排到赤水之北,由叔均教他们种地。他们时常逃跑。他们习惯了狩猎生活,不习惯种地。
由此可见,女魃,其实是一个不事农业生产的游猎部落。
那么,她们,为什么帮助黄帝打蚩尤呢?
因为,“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在共工氏部族的神山上,有共工氏部族的祭坛,共工氏部族不允许那些游猎部落上去打猎。
所以,女魃部落,就与共工氏部族有仇。
而共工氏部族的首领,就是夸父氏,女魃部落与共工氏部族有仇,也就是与夸父氏有仇,而黄帝,是夸父氏的敌人,所以,女魃部落就加入到黄帝的这一边。
那么,女魃,为什么在黄帝与蚩尤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呢?
因为,作战地区,是在河北,而河北地区,是夸父氏的地盘。
蚩尤氏,作为夸父氏的盟军,是到夸父氏的地盘上,帮助炎帝和夸父氏作战的。
另一方面,黄帝和他的手下应龙部队,也不是当地人,也是属于异地作战。
这里面,只有女魃部落是当地人,她们对当地的地形,当然是十分熟悉。
所以,女魃部落,其实是为应龙部队充当了向导,使应龙部队冒着狂风暴雨,去袭击蚩尤氏,而获得成功。
那么,这个黄帝,真的是黄帝吗?应龙又是谁呢?
显然,这个黄帝,不是真正的黄帝。
这场战争,是发生在共工氏部族的地盘河北地区,蚩尤氏不是河北人,黄帝和应龙也不是河北人,他们都是哪里人呢?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蚩尤氏是山东人,也就是大汶口早期文化的主人,而黄帝和应龙,则分别是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的主人。
这场战争过后,河南河北地区,以及山东地区,因为主人公的改变,都会在文化面貌上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个变化,是与考古学上,距今5500年的那场天下大变化相吻合的。
所以,这场战争,就是红山文化的主人南下,同时,凌家滩文化的主人北上,他们合攻中原与山东地区的那场战争。
那场战争中的一方,是中原地区神农氏炎帝部族、共工氏夸父部族、山东地区蚩尤氏部族;另一方,是红山文化的主人金天氏,和凌家滩文化的主人朱襄氏。
所谓的黄帝,其实就是金天氏;所谓的应龙,其实就是朱襄氏。
金天氏和朱襄氏,其实也有矛盾,应龙,是金天氏对朱襄氏的蔑称。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朱襄氏的自号,应该是翼龙,是由飞龙转变而来。
因为,他们就是飞龙氏的后裔。
飞龙,就是天上之龙,是当年伏羲氏部族的王族部落。
而朱襄氏这个名号的含意,就是王族贵胄的意思。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
这表明,应龙,原本就生活在南方。
《柘城县志》记载:“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于是多风,群阴閟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痁痎,乃令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令曰来阴,都于朱,故号曰朱襄氏,传三世没。”
“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表明了朱襄氏与巢湖流域的关系,揭示了朱襄氏就是凌家滩文化的主人。
他们的“传三世没”,与前面“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相对应,表明金天氏与朱襄氏发生矛盾,朱襄氏离开中原,去太湖流域开创良渚文化。
距今5300年,凌家滩文化消失,良渚文化兴起,就是对应龙朱襄氏离开中原,往南方发展的记忆。
金天氏为什么叫金天氏呢?
应该是,他们最早炼出金属铜来了。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有一座人工筑成的小山,刚被考古人员发现的时候,上面有很多像是炼铜用的坩埚。
那其实不是炼铜用的坩埚,而是遗址的主人们,当年举行“炼石补天”的仪式时,所使用的法器。
而正是这种“炼石补天”的仪式,说不定,就会炼出铜来。
这就造就了他们金天氏的名号。
因为,黄帝的本意,是建立中央政权,是主持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而金天氏和朱襄氏联合进攻中原,显然不是为了建立中央政权,而是为了建立天下霸权,所以,他们,不可能是真正的黄帝。
真正的黄帝,应该是诞生于距今4800年左右。
也就是说,传说为公元前2717—公元前2599年的黄帝,才是真正的黄帝。
真正的黄帝,与炎帝和蚩尤,不是同时代的人。
他不可能与炎帝发生阪泉之战,也不可能与蚩尤发生涿鹿之战,他倒是可能与金天氏发生战争。
他打倒霸道的金天氏,使金天氏沦为山东地区的一个地方势力,然后,他协调各方,使各方不要相互攻伐,而重新建立天下秩序。
而他这个天下秩序,就不再是炎帝的靠神权统领天下,而是在神权之下,还有切切实实的政权。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这个记载中的少典氏,是何方神圣呢?他是从何而来呢?
《三皇本纪》转《淮南子》记载:女娲氏“杀黑龙以济冀州”。
《史记·五帝本纪》又载:黄帝“以云名官,号为云师”。
因为,云聚为黑,所以,“以云名官,号为云师”,实际上就是宣示,他们黄帝世系为黑龙氏的后裔。
而黑龙氏,就是伏羲氏部族的一个部落。
《竹书纪年》载,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
所以,少典氏,就是当初伏羲氏部族中的黑龙氏。
他们被女娲氏战败后,就被女娲氏带回了陕西,于是,就和女娲氏部族中的有蟜氏部落建立婚姻关系。
《三皇本纪》记载:伏羲氏“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
一个“始”字,表明伏羲氏部族进入父系社会的时候,其他部族,仍然处在母系社会。
这就导致“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而“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
实际上,同样是少典氏的男人和有嬌氏的女人,如果是男人娶女人,那么,女人就到少典氏部族去了,生下来孩子,就成长于少典氏部族;如果男人没有娶女人,而是实行走婚,那么,生下来的孩子,就成长于有嬌氏部落。
这就是黄帝和炎帝“成而异德”的原因。
虽然黄帝和金天氏一样,都是伏羲氏部族的后裔,但是,黄帝世系,在女娲氏部族的地盘上生活了上千年,也接受了女娲氏部族的文化,所以,他们就反对金天氏的霸道,而主张建立中央政权,协调各个部族和各个部落,相互尊重,平等发展。
那么,为什么历史上,会把金天氏当成“黄帝”呢?
这就应该考虑到,黄帝世系过后,接下来的颛顼世系、帝喾世系,都是金天氏的后裔。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颛顼和帝喾接受了黄帝的中和文化,他们就以黄帝的名号,来美化自己的祖先。
这就使得几百年之后的“黄帝”,跑到几百年之前,去和炎帝、蚩尤打仗。
所以,司马迁才会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黄帝在经济上,有什么建树呢?
因为反对殖民战争和部族压迫,黄帝在经济上,应该是保持着部落化的原始生产。
所以,我们在考古学上,就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与华夏历史有关的龙山文化,反倒不如在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良渚文化辉煌。
因为,良渚文化是朱襄氏和金天氏分裂之后,到太湖流域征服当地土著所创立的文化,他们是殖民统治,实行的是奴隶制度。
良渚文化的辉煌,其实,是由当地土著的血汗凝成的。
而龙山文化是部落平等、自由发展,是没有部族压迫,没有奴隶制度的,所以,其经济发展,就看上去不是那么辉煌。
黄帝在文化上的建树,就是在那个时代,在黄帝的领导下,出现了“仓颉造字”、“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的文化大发展。
越过黄帝,我们再往前看女娲氏。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女娲氏在政治上,就是提出了“断鳌足以立四极”的政治主张,促进了神农氏炎帝时代的到来。
“断鳌足”当然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就是主张各个部族不要像“鳌足”那样爱动、爱跑,不要四处征伐。
“立四极”,就是主张当时的四大部族,各自建立相互平等的政权,然后,大家相互结盟,互不侵犯。
这样的一个大家“相互结盟”、“互不侵犯”的政治体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多极化”的政治体制。
而这个“多极化”是政治体制,是有一个凌驾于各个政体之上的神权,来统领大家的。
这个掌握神权的大统领,就是神农氏炎帝。
神农氏炎帝,没有实质性的政权,但是,他靠神权,也能够领导大家,使大家遵守他所制定的天下秩序。
而他,是怎么样造就自己的神权的呢?
就是靠不断地给大家提供新的生产技术,特别是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换取大家对他的信任与崇拜。
当时的天下,有四大部族。
就是山东地区的东夷氏部族、东北地区,和湖南地区的伏羲氏部族、以山西和陕西为中心,东到河南河北,西到甘肃宁夏的女娲氏部族、河南河北地区的共工氏部族。
东夷氏部族,是北辛文化及其后的大汶口早期文化的主人,他们的神山,是东岳泰山,所以,他们的部族领导人就是东岳岳主。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伏羲氏部族,是东北地区红山文化,和湖南地区汤家岗文化以及高庙文化的主人,由于伏羲氏部族的王族在湖南,所以,他们的神山,就是南岳衡山,他们的部族领导人,就是南岳岳主。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女娲氏部族,也就是后来的神农氏部族,他们是仰韶文化的主人,他们的神山是西岳华山,所以,他们部族的领导人,就是西岳岳主。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共工氏部族,是河北地区磁山文化和河南地区裴李岗文化的主人,也是后来河北河南地区仰韶文化的主人,他们的神山是北岳恒山,所以,他们部族的领导人,就是北岳岳主。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介绍到这里,大家就不免感觉到奇怪,为什么伏羲氏部族,会分成两半,一半在东北地区,一半在湖南地区呢?
这就不能不给大家介绍“庖犧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的事情。
庖犧氏,就是伏羲氏,他还有一个名号,叫祝融氏。
庖犧氏,就是他在草原上放牧,住蒙古包时候的名号;祝融氏,就是他入主中原,在中原当统治者时候的名号;与他的这个祝融氏相对应的,就是共工氏,共工氏就是燧人氏的后裔,就是被祝融氏统治的奴隶部族;伏羲氏,就是他们被共工氏推翻之后,逃到湖南之后的名号。
这下,大家知道,伏羲氏为什么会分成两半了吧。
他们原本住在东北地区,来到中原被推翻之后,有些人,原本就在东北没有下来,有些人,又从中原逃回去了,而有一些人,逃不回去了,就只好逃往湖南。
而且,逃往湖南的,还是他们的主力部队,是他们的王族。
关于这里面的前因后果,老曹,在另一篇文章《西水坡遗址,那座“天盖墓”中,埋葬的,到底是哪一位帝王?》中,有详细介绍,希望网友们能够前往一览。
这里,我必须说的是,伏羲氏之所以战败逃往湖南,是因为,他同时与东夷氏、共工氏、女娲氏三方作战,所以,不能不败。
而其中,东夷氏和共工氏,是被迫与他们作战,女娲氏,则是主动前往参战。
女娲氏,是去帮助共工氏作战——“杀黑龙以济冀州”。
那么,女娲氏为什么要主动参战呢?
她不是和伏羲氏有仇,而是想维护天下稳定——“断鳌足以立四极”。
伏羲氏是天下稳定的破坏者,他四处征伐,实行殖民统治,这令女娲氏看着很不爽。
而被伏羲氏征伐的共工氏和东夷氏,又打不赢伏羲氏。
所以,女娲氏就“该出手时便出手”,果断地帮助共工氏打垮祝融氏,以制造事实上的平衡。
制造出事实上的平衡,就能够构建政治上的平衡,就能够实现她的“断鳌足以立四极”的主张。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女娲氏在经济上,是积极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不然,她怎么能够成为神农氏炎帝啊。
但是,她的发展农业生产,只是在生产技术上发展,而不是在生产关系上创新。
她是旧的部落制生产制度的维护者,她反对奴隶化生产制度。
她反对部落兼并,反对部族之间相互征伐。
她主张人类社会要公平,不能人压迫人。
她主张人类的社会关系,要由人类自己决定,而不能由生产力来决定。
她实际上就是反对唯生产力论,就是逆天而行,她为我们中华民族,撒播了“人定胜天”的种子。
在文化上,女娲氏是我们中华民族核心文化《易经》的奠基人。
《太极》《五行》《河图》《洛书》,实际上都是出自女娲氏。
秦皇汉武输文采,唐宗宋祖逊风骚,那么,谁能与毛泽东试比高?
“龙马负图,神龟载书”的故事,都是发生在仰韶文化之庙底沟文化遗址的附近,那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一点,老曹,在自己的其它文章里有所论述。
总的来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个从原始共产社会,走向私有制社会,又从私有制社会,走向高级共产社会的一个螺旋轨道。
而在这个螺旋轨道的始末两端,就各有一个“人定胜天”的伟大人物,他们分别是女娲氏和毛泽东。
女娲氏阻止私有制的爆发式发展;毛泽东制服私有制,使之朝着高级共产社会的方向前进。
他们同样伟大,同样有着无与伦比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卓越才能和伟大建树。
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两颗耀眼明灯,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两颗耀眼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