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热传,河南省的巩义市双槐树遗址和荥阳市青台遗址,都出土了用九个陶罐摆放成的“北斗九星”形状的天文遗迹。
从“北斗九星”的出土,看星宿文化的产生与传播
那么,这些由九个陶罐摆放成的“北斗九星”形状的天文遗迹,是由什么人留下的呢?
他们摆放这种“北斗九星”形状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据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 2019年11月03日 的《探秘青台遗址》节目介绍,青台遗址中的“北斗九星”,是摆放于距今5500年左右。
它的作用,据节目介绍,在“北斗九星”的对面,有一个用纯净的黄土夯筑成的土堆,《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冬至日,於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礼矣。(此禘大祭也。天神主北神。)”
这就是说,这“北斗九星”和由纯净黄土夯筑成的土堆——“圆丘”,共同组成一个祭祀场所,人们在这里举行祭祀。
而双槐树遗址,据介绍,是形成于距今5300年前后,相当于青台遗址二期的时候。
在双槐树遗址中心居址区,有4排大型房址,房址之间,有巷道相通。
其中,最大的一间房子,面积达220平方米。
摆成“北斗九星”形状的九个陶罐,就是在这所房子前面的门廊发现的。
在“北斗九星”遗迹上端,北极附近,还有一只头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骨架。
据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介绍,大部分鹿类,都是在夏天脱角,只有麋鹿,是在冬天脱角。所以,麋鹿在古人眼里,就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古代有天子冬至祭天的传统,所以,统治者把麋鹿在冬天脱角,视为吉祥的象征,并把麋鹿与冬至节气相关联。此外,道教有“三蹻”的说法,就是指龙虎鹿三神兽,它们是帮助神巫上天的桥。
顾万发认为,麋鹿也应有鹿蹻的意思。
这就是说,双槐树遗址中的麋鹿,和青台遗址中的“圆丘”,是一个意思,都是相当于通往北极星的桥;双槐树遗址中的“北斗九星”,和麋鹿一起,也是组成一个祭祀场所,人们在这里举行祭祀。
当我们了解到这些信息后,我们首先就要注意到,这些“北斗九星”最早产生的时间,是距今5500年左右。
那么,我们知道,在距今5500左右,除了这里,形成了这个由“北斗九星”形成祭祀场所的青台遗址之外,天下,还发生过什么情况呢?
我们知道,在距今5500左右,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由早期变成了晚期;同时,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也由早期变成了中期。
并且,大汶口文化的变化,并不仅仅是生产与生活等等经济面貌上发生了变化,而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政治文化面貌,也发生了变化。
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遗址中,人们喜欢拔牙、口含石球,并且,遗址中,不会有玉器出现。
而到了大汶口文化中期,遗址中,人们的拔牙、口含石球的风俗习惯,就没有了;并且,玉器开始出现了。
这说明,大汶口文化早期的主人,和中期的主人,并不是同一个部族,不是同一拨人群。
那么,大汶口文化早期的主人是谁呢?中期的主人又是谁呢?
这就让我们联想到,史籍中记载的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了。
史籍记载,阪泉之战,是在黄帝和炎帝之间进行的;涿鹿之战,是在黄帝和蚩尤之间进行的。
那么,这两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呢?我们知道,黄帝和炎帝,不是一个部族;黄帝和蚩尤,也不是一个部族。
所以,一旦炎帝战败,炎帝部族所在地区的文化面貌,会发生风俗上的变化;一旦蚩尤战败,蚩尤部族所在地区的的文化面貌,也会发生风俗上的变化。
这就是大汶口文化早期和中期的风俗文化,不相同的原因;也是青台遗址产生,里面具有由“北斗九星”形成之祭祀场所的原因。
这都是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中,炎帝和蚩尤氏,战败的结果。
那么,与他们交战的黄帝,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其实,这个所谓的黄帝,并不是真正的、大家所公认的、生活在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之间的黄帝,而是红山文化的主人——少暤金天氏。
在中原和山东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也由早期转向了晚期,这就是他们征服中原,向中原殖民的结果。
所以,双槐树遗址和青台遗址,就是红山文化的主人少暤金天氏,在南下战胜炎帝,统治中原的时候所建立的。
这个由“北斗九星”形成祭祀场所的文化,是属于金天氏部族的文化,也就是属于红山文化。
但是,在真正的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却又没有这样的文化。
而且,红山文化是从赵宝沟文化演变而来,不约而同地,在东北地区的赵宝沟文化遗址中,也没有这样的星宿文化,但是,当赵宝沟文化从东北地区来到中原之后,这样的文化,就也出现了。
我们再看,比青台遗址早900年的、距今64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
从“北斗九星”的出土,看星宿文化的产生与传播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是一座“天盖墓”遗址,也就是一座基于星宿文化理念,而建造的帝王之墓。
因为目的不同,所以,“天盖墓”中的“北斗星”,就不是用陶罐表示的,而是用人的腿骨,加上石块表示的。
由于这个墓中,直接出现了龙,我们就可以认定,这个墓的主人,是庖犧氏部族的王;这个遗址的文化,就是属于赵宝沟文化。
因为,在这之前,龙,只出现于东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
而且,墓中的虎、鹿,也都不是中原文化的崇拜物,都是赵宝沟文化的崇拜物。
特别是鹿,我们在赵宝沟文化遗址中,就可以发现赵宝沟文化的主人,对于鹿的崇拜。
从“北斗九星”的出土,看星宿文化的产生与传播
至于为什么说,赵宝沟文化的主人,就是庖犧氏,我们不妨看看一些史籍记载。
三皇本纪就记载:“太皞庖犧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木德王,注春令······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太皞庖犧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他不是赵宝沟文化的主人,又是谁?
“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俪皮”就是鹿皮,这不是宣示他们对鹿的崇拜吗?
“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木德王,注春令”,“都于陈,东封太山”,这不就是庖犧氏从东北地区来到中原,征服中原了吗?
可惜他“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所以,他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不过,900年之后,“太皞”变成“少暤”,他们再次征服中原,“东封泰山”。
“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而为什么“太皞”和“少暤”,都在他们的东北老家不表现星宿文化,一到中原,就表现出星宿文化来呢?
因为,在东北老家,他们不是王,不是“天极中枢”,而到了中原,他们就是“木德王”、“金天氏”,他们就是“天极中枢”。
所以,他们到中原,就有了星宿文化,就有了由“北斗九星”和麋鹿或“圆丘”组成的祭祀场所。
他们是在祭祀天神,保佑他们至高无上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