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唐诗《相和歌辞·王昭君》篆刻石有感
一、品诗忆古,认知:有“同”自然“和”,顾念民生乃为“仙”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用大篆体刻制的石刻,内容是唐代著名诗人张仲素的《相和歌辞·王昭君》:“
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此诗写的是王昭君和亲及其积极影响。
我们今天,当然并不必要标榜以婚嫁“和亲”来促进和平发展。但从此诗词所述及王昭君和亲的故事中,人们应该可以领略中华文明主张和平与宽厚的包容性,可以体认中华文明主张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 、“多元一体”。千年前的唐代诗人写两千年前汉代中华先祖们的“和平、包容”,的确让人联想、感受到中华文明自古的底蕴:对自然,主张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对社会,诉求人们摆脱地域、民族的“本位”,尽力争取平等、、和睦,“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多元并存,和平共处。
这也让人体会到,为什么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不断,一脉长传?究其因由,一方面得益于草原、黄河、长江之间地域广阔,中华历史上各地域文化的互补共济;另一方面,也是中华文明的和平、和谐、和合的精神和智慧,凝聚、共创了多元一体、长存于世的中华泱泱大国。
从历史看,中华文明在解决国与国以及国内地域、民族关系的问题上,也是惯常诉诸不同方面对话,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可以说,这样的“和为贵”思想,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和成功的重要因素。
同时,从张仲素《相和歌辞·王昭君
》诗词的“同和”之言中,人们也应该理解到有“同”自然“和”,不同自难“和”。
而据此石篆刻,并查《篆书铙歌册》、《说文解字》,其中“仙”的古大篆字形,皆是以近似“鱼”、 “田”的字形为首,为中心的。正如古语所言“民以食为天”,这古大篆之“仙”,实际上可说是展示古人心目中的“仙”者,是以“民生”为念的。也就是说,在比汉唐更早的时代始,中华祖先心目中有超凡力的“仙”,是以“田”或“鱼”为首、为念,以为民生而劳作者为“仙”。
这不由让人想到,此对人们理解古人心目中的“仙”,乃至认识、要求今天有公权力(也可算是“超凡”)者,或可说也是颇有意味的吧。
二、从“同和”、古“仙”以民生为首,想到国际与国内两岸
我们从一首古诗和其古篆书字形,看到中华文明的两个重要内涵:“同和”、古“仙”以民生为首。
而这两个中华文明的重要内涵,对今天的国际与中华国内两岸有无指导意义?
或可说,其指导意义十分深远,价值重大。
今天的国际社会,也需要“同和”——以“同”致“和”。
中华古“仙”字形,展示以民生为首。今天的国际社会,有公权力(也可算是“超凡”)者,不是也需要以“民生”为首、为念吗?
而在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大流行上,各国的有公权力的领导者们,不是也正在是否以“民生”为首、为念上,分出高下吗?
说到中华两岸,不也是如此?
近期台民进党是在说“和”,但是他们却不讲“同”。以“同”方能致“和”,台湾绿营、民进党,不断搞联美抗中“趋独”,不断煽动对大陆的仇恨、切割,从“武汉肺炎”到不用大陆产疫苗,再到“修宪”去除“国家统一前”,乃至不要悬挂主张“民生”的中山先生画像……何处有“同”?如何致“和”?
而与大陆切割,乃至仅仅为此就要不用大陆产疫苗,哪里顾及“民生”?如此使用公权力者,不是将自己放到了“仙”的对立面去了!?
而近时以来,见台湾方面对大陆多有遏独军演,颇有言辞,蓝营也有人认为,这会让“台湾民众很反感,呼吁对岸能够思考,台湾民众真正需要的是和平,不是制造更大反感”。
这里以为,此言是有误区的。不妨也凑几句七言类文字,以辩之:
不同且“逆”怎有和?
趋独仇陆无反感?
裂国违法不当诛?
当知谁“先”惹反感,
冤有头来“责有主”,追责应勿认错主。
或许,两岸的人们都不能不思考:对不循以“同”致“和”、“民生”为首,手握“公权”而将自己放到了“仙”的对立面去的人,应该怎样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