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与报恩
2014-07-04
当下,“感恩”一词的传播与渗透几乎遍及学习、生活、工作的每个角落和不同场合,尤其当下中国各思想文化的竞合生态十分微妙,在吸纳融合时尤需保持清醒,确保中华传统文化的话语 权和概念定义权。
首先,感恩节与感恩。
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后,活下来的 移民只剩50来人。基于“来者是客”的信念与习俗,印第安人给这些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并且教导他们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等等生存方法。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来自欧陆的新 移民逐渐习惯了在当地的生存方式。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欧陆新移民邀请印第安人一同感谢上天的赐予。后来,定于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 。
这是很多人对“感恩节”之感恩背景潜移默化却不究其根的理解。
问题的关键是,新教徒称之为感恩节的这一天,在印第安人那里则为“悼殇日”。
记住,这些新移民感恩的可不是印第安人,而是他们心目中的上帝(更一般化,是餐前或餐后对上帝表示感谢),新移民认为这一切所得是其信仰的上帝赐予他们的……此后,便是印第安人 的被屠杀甚至几近种族灭绝(当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时,在现在美国境内居住的印第安人总人口在3000万至l亿之间,到20世纪初期,只剩下30多万人)。
结论:在新教徒那里,“感恩”的对象是其信仰的上帝,非现实中的施予者——印第安人——反倒是恩将仇报。
其次,中国传统里的“感恩”。
《礼记-丧服四制》:“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丧有四制,变而从宜,取之四时也。有恩有理,有节有权,取之人情也。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 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
《易-咸卦》,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动人心也。
《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溼,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报,复也,酬也,答也。《诗-郑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礼-郊特牲》报本反始。《注》谢其恩之谓报,归其功之谓反。《史记-范睢传》睚睚之怨必报。
知,记忆也,欲也,觉也。
——“感恩戴义”是同“怀欲报之心”是同时存在的——“感恩”与“报恩”一起出现,也即中国传统文化里,在感恩之后,必然跟着诸如赡养、顺从、尊敬、等行为对施恩者进行回报—— “知恩图报、知恩报恩、知恩报德、以德报德”。
“恩者仁也,理者义也”,因此,须感恩、知恩、报恩。三者内在逻辑是:动吾心,记住欲往,践行以谢。而且,中国传统文化里,依据施恩者的主体不同,还细分为天恩、皇恩、亲恩、师 、知遇之恩、相助之恩、救命之恩、滴水之恩……无论如何,中国人均会以实际的行为行动予以落实,以此体现自身对“仁”的追求。
结论:在中华传统里,“感恩”的对象更广泛也更具体现实,且感恩、知恩和报恩是一体的。以此践行“仁义”之道。
总之,有意无意地传播西方文化,毋忘中华传统的高度,否则,反倒迷失堕落了自己。
|
草根简介
|
|
中原一介鄙夫,以咨询为业。寅卯起箸《人之道》,辰年辰月得付梓。不揣浅陋,欲究通荟萃儒、释、道、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古希腊哲学……的共性、差异及其流变。然语拙文古,杂陈以述,不堪卒读。今磨刀霍霍,欲抽简成文,以为广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