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国学”,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究其本源,以解无所适从状。
一、“国”/“國”字衍变。

衍变的总体过程如此,字形字体书写的变化基本不影响这个总体趋势。
结论:“国”或“國”字的原字为“或”,从囗从戈,执戈守之(要么“囗”要么“〇”),而且守得越加圆满,直至合围起来。
二、“囗”和“〇”解。
“囗”和“〇”,一方一圆,方圆者,规矩也。
《扬子·太经》:“天道成规,地道成矩,规动周营,矩静安物。”——理解传统之“天圆地方”最正统的出处之一,不能同科学下的“地圆学说”混淆起来。因此,方圆者,规矩也,动静也,天地也。国,守方圆,守规矩,守天地。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说文解字》——“或”: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
结论:《说文解字》的注释是不完整的。国,守一,既守天也守地。
三、如何理解“守一”?
尧舜禹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
文王有诸:“从一而终”——《易?恒?象》。
老子常言:“守中、抱一、执一、得一、致一、无为”——《道德经》。
孔子强调:“一以贯之、一以穷之”——《论语·里仁》和《礼记·礼运》。
庄子着重:“一以是终、一而不变”——《庄子·应帝王》和《庄子·达生》。
文子注重:“执一为保,一定不易、常一不邪”——《文子·自然》和《文子·下德》。
由上,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几乎表达着相同的指向。至于如何更深入准确理解“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恭请参考稍前的博文。
结论:我们的古圣先贤都在学习“国学”,倡导“国学”——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四、何谓“国学”?
“国学”即“守一”之学。
【国学】=【从一而终】=【抱一无为】=【一以贯之】=【一以穷之】=【一以是终】=【一而不变】=【执一为保】=【一定不易】=【常一不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