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天地”
2014-03-21
现今绝大多数研究传统文化的人士对传统意义上“天地”的理解,基本上是稀里糊涂,甚至最基本的常识都不具备,由此,必须就“天地”究竟为何物这一极为关键、不容半点含糊、也是入文化传统之门径的基础性问题做一简要说明。
《礼记·礼运》:“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
其中,“本”是基于、源于或依据的意思;“列”,“裂”的古字,是分割分解的意思。“礼”必须基于“大一……”,而此“大一”经过“分、转、变、列”后表现出来的形式是“鬼/神”,也即是说“鬼/神”在未“分、转、变、列”之前的状态就是“大一”,而“大一”的状态是未列为鬼/神、没变为四时、不转为阴阳、天地未分时的无差异和未分别状态。由此可知,“大一”实为“鬼/神”的本源和最原始状态,而“鬼/神”源于“大一”的分转和变列。
“鬼/神”在孔子的描述中又是什么呢?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
“知几,其神乎!”
“神无方而易无体。”
在这里孔子是在描述“鬼/神”的特征和功用。那么,具有“看不见,听不到,体会感受外物又不可或缺,上下左右前后都存在……描述万物而为言;可知几;又无方”等特征和功用的“鬼/神”,在“复礼”时“必本于大一……”的主体——“人”上,显然就是居于地球的人类所具有的,区别于世间其他任何已知事物的思想、思维、意识、心、神识或识等词汇的描述才与之相符合。因为后面的“其降曰命”使得“鬼/神”有了实际的载体和暂时的归宿,也即是说,“鬼/神”和实际形体的结合就是活泼泼完整的人之生命,至少是其降之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推论:“鬼神”既是意识体,那么其来源上的“四时、天地”也是意识体,是更高层次上的一种生命存在或者生命形式。而人们通常看到的“天体、地理、春夏秋冬”等,应理解为这些意识体的表象或映射。这是在理解和定性“天地”时最起码要具备的基本认知,其他关于“天地”更进一步的阐述恭请读者参考《人之道》一书。
由此,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四时”等非具相化的或天、或地、或时同现代西方科学对“天空、地球和时间”等的定义、背景及高度是迥异的。因此,西方科学拿“地圆学说”抨击中华传统的“天圆地方”就显得极为不科学了。而针对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神”?“神”又在哪里?人们该不该信“神”?……实在没有怀疑争论的必要。人们需要做的,即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不致陷入故弄玄虚或踯躇不前。
|
草根简介
|
|
中原一介鄙夫,以咨询为业。寅卯起箸《人之道》,辰年辰月得付梓。不揣浅陋,欲究通荟萃儒、释、道、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古希腊哲学……的共性、差异及其流变。然语拙文古,杂陈以述,不堪卒读。今磨刀霍霍,欲抽简成文,以为广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