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定胜天,天定胜人
2014-03-12
在当前提倡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人与天”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基础、常谈常新且亟待解决的课题。而如今的人们,大多熟悉“人定胜天,天定胜人”的前半句,且往往 望文生义地按照现代人的语境把“人定胜天”理解为人必然、必须、肯定或一定能战胜天或大自然。
文献的来源上:
约与孔子同时,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前484)说过:“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史记-伍子胥列传》)
而苏轼《三槐堂铭》上则直接引用:“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
苏轼的学生秦观《送冯梓州序》也说了一个类似于苏轼所说三槐王氏的例子,而加以评论说:“古语有之,人定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信斯言也。”
柳宗元:“人胜天,则善者行。”(《答刘禹锡天伦书》)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772~842)在《天论》:“天非务胜乎人者也,何哉?人不宰则归乎天也。人诚务胜乎天者也,何哉?天无私,故人可务乎胜也。”
《逸周书-文传》:“兵强胜人,人强胜天。”?
《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惟元帅察之。”
徐枕亚《玉梨魂》第十四章:“语云:天定胜人,人定亦能胜天。”
刘过《襄阳歌》:“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刘祁《归潜志》十二:“人定亦能胜天,天定亦能胜人。大抵有势力者,能不为造物所欺,然所以有势力者,亦造物所使也。”
总之,“人定胜天,天定胜人”二者是同时存在的,站在“人”的立场上,后世更为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而苏轼的论述方式几乎成了后世关于“人定胜天,天定胜人”最权威的来源。 而在确切“人定胜天,天定胜人”真实内涵上,如何理解“定”字,则成了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
《诗经》:既克有定,靡人弗胜。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增韻》释“定”:靜也,正也,凝也,決也。
《谥法》释“定”:纯行不差,安民法古,曰定。
在此基础上,才有《说文解字》释“定”:安也。也即,“静与纯”是实现“安”的前提条件,“安”是实施“静与纯”后达到的一种状态或效果。可以看出,“定”之本质是人的思想和行 为必须达到“静和纯”的境界状态,雷同于禅宗或佛学上的禅定和入定状态。以此背景和切入点,才是步入真正理解“人定胜天,天定胜人”内涵的正确门径。
结论,“定”是作为处理“人与天”关系之方式方法而存在的,并不是要表达某种决心和必胜的信念。更详细的“人与天”定义描述,请参考《中国人:再识重回“礼尚往来”》,才能完整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根源上“人定胜天,天定胜人”的高度,才能指导当今人们思想和行为如何经由“静纯”之“定”而解决“人与天”的关系,进而实现“生态文明”的社会目标。
|
草根简介
|
|
中原一介鄙夫,以咨询为业。寅卯起箸《人之道》,辰年辰月得付梓。不揣浅陋,欲究通荟萃儒、释、道、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古希腊哲学……的共性、差异及其流变。然语拙文古,杂陈以述,不堪卒读。今磨刀霍霍,欲抽简成文,以为广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