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冠一怒为谁怂
2018-12-05
最近一个时期值得人们瞩目的国内外大事不少,但其实都没什么乐趣,看了听了之后往往都令人烦恼费心,但有一件事特别有趣,看过之后令人忍俊不止、妙趣横生,那就是中国有位知名媒体人物因为中美贸易战达成休战协议而爆发了雷霆之怒,他的一篇题为《“中国怂了”“美国怂了”的人:你最怂》博文风靡中国,一时间洛阳纸贵,各路媒体纷纷冠以“ 胡锡进斥责热议”的大标题予以转载,可谓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甚至比中美元首会晤还更热炒、更夺人眼目。
这位著名人物为什么要如此这般地冲冠一怒呢?
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可能是“热议”这件事本身惹出来的。也许,在这位著名人物看来,中美贸易战达成休战协议这件事根本就不该国人热议;
第二,可能是有关谁“怂”的问题惹怒了他。因为这位这知名人士演绎了一个强大逻辑,这个逻辑关系目前为止是这样的:
“美国那么强,能怂吗?” ——美国没有“怂”;
朝鲜都不怂,中国就能怂了?——对比朝鲜论证中国;
墨西哥也没怂,而中国要比墨西哥强大得多——再次以旁例来论证中国
最后是结论:热议这个问题的人最怂!
但窃以为,上述这两点原因认真说起来都有些勉强。关于第一个原因,该人物可是一向主张言论自由、不能塞人之口的呀,大家关心国际和国家大事,议论中美贸易战恐怕理所当然,其中难免涉及谁怂谁不怂的问题。当然,“怂”这个字确实不雅,但老百姓草根阶级又何必要这些讲究呢,难道对此不能宽容一些吗,这是不是也有点“你闭嘴,我们在讨论自由”之嫌呢;关于第二个原因,逻辑上恐怕也难以成立。因为美国尽管强大,可是也怂过,这是历史事实;朝鲜和墨西哥没怂,不见得中国也不一定不怂,这两者没有连带关系;至于因为上述两个判断就得出“热议这个问题的人最怂”结论来,则更是牵强,难道在此之外就没有别的可能吗?比如该知名人士是不是也有“怂”的可能呢?
但不管怎么说,知名人物只要“冲冠一怒”,那都是要产生巨大影响并留下历史故事的。比如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他曾就曾经说过,“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冲冠一怒”成了他成名的标签;再比如著名的爱美英雄吴三桂,他“冲冠一怒为红颜”,留下了千古绯艳之闻,至今仍是各种黄色擦边球小说的热题。这也就是说,凡“冲冠一怒”者,尽皆英雄之辈,等闲是难以企及的,这大概也是这位知名人士如此“冲冠一怒”就洛阳纸贵的原因吧。只是不知道这应该冠之以什么名号的“英雄”才好。所以,“冲冠一怒为谁怂”实为难得的一幕,应该成为中美贸易战过程中的一段佳话。
但问题是,《如何看“1.2万亿美元”和“立即行动”》的《环球时报》社评文章却有点着急了,因为迄今为止看到与听到的都是中国方面的“妥协”与“让步”,相应地却见不到美国的具体让步在哪里,这就有点尴尬了,所有,上述这篇社评就反复纠结地到处找美国“承诺”,抱怨“美方答应了什么几乎只字未提”。其实,美国的让步很大并且已经说清楚了,那就是暂时对中国不打了,把本来准备的“打”暂且记下了,留下90天的时间以观后效,这还不是很大让步吗?
其实,这也都没什么,还是这位知名的媒体人说得对,不管怎样,“中国社会需要一颗平常心”,况且,不这样也真不行,因为我们都没有“冲冠一怒”的资本。
|
草根简介
|
|
本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属于普通一族,草根是也。但正所谓“在行恨行”,本人对教育的研究不是很深,相反却对国际政治、战略问题情有独钟,几年来撰写了大量文章,尽抒杞人忧天之俗情,浑不知自己是吃几碗干饭的。这大概也折射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新面貌,即:当今中国今虽则处在市场经济下欲望澎湃的时代,但来自于基层老百姓之爱国、忧国与强国的呼声及冲动依然强烈,这必将形成一种巨大地政治力量,造成巨大地战略威慑。正是因为这样的考虑,所以本人乐此不疲,只管耕耘,不计收获,冀以愚者之千虑,俾达人之一得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