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成吉思汗祭典体现着忠诚执着
成吉思汗祭祀源远流长。据《鄂尔多斯大辞典》,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成吉思汗季子、大蒙古国监国托雷为成吉思汗建立“白色宫账”(白宫),全国上下进行祭奠。所建的白色 宫帐,成为“全体蒙古的总神祗”。1229年,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即汗位,在都城哈拉和林建立祭灵白宫,使成吉思汗祭奠逐渐扩大。随着成吉思汗眷属相继去世,蒙古民族祭奉的祭灵白宫 和成吉思汗遗物的增多,形成了以成吉思汗白宫为核心的“八白宫”,亦称八白室。1264年(至元元年),忽必烈在元上都建立成吉思汗“失剌斡耳朵”(黄色宫殿),1266年(至元三年) 在元大都建太庙“八室”,祭奉祖宗,完善祭祀制度。1282年(至元十九年),忽必烈进一步钦定成吉思汗“四时大典”,并册封专门管理祭祀事务的官员编写祭文、祭词、祭歌,使成吉思 汗祭典日趋规范化。
明代北元时期,成吉思汗祭奠进一步程序化。16世纪初,巴图蒙克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诸部,制定了6个万户所承担的义务,生产了有关祭祀方面的书籍,并且还详细规定了祭奠礼俗、程 序。清朝时期,守陵鄂尔多斯部定居于黄河河套,成吉思汗八白宫及苏力德等奉祀之神集中供奉于鄂尔多斯地区,使成吉思汗祭奠趋于稳定,并且传承至今。
鄂尔多斯蒙古族及守陵达尔扈特人传承的成吉思汗祭典,完全保留了13世纪的蒙古族帝王祭祀仪式。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长生天、祖先、英雄人物的崇拜;在祭奠形式上再现了蒙古民族 古老的火祭、奶祭、酒祭、牲祭、歌祭等礼俗;在祭祀用具上,表现了草原民族对大自然和动物的艺术审美属性,由此产生了具有浓郁特色的诸多珍贵的祭器。成吉思汗祭典由以圣主成吉思 汗宫帐为核心的八白宫祭奠、苏勒德祭奠和成吉思汗圣物祭奠等组成。除每日举行例行祭奠外,每年还要举行数十次专项祭奠。其祭奠形式独特,内容丰富,规模宏大,显示着古老、神秘的 传统文化特点。
成吉思汗祭奠完整地保留了成吉思汗时期以及蒙古王朝时期的原始祭祀,集中体现了崇拜长生天、崇拜祖先和崇尚大自然的理念。成吉思汗祭典祭词,是成吉思汗祭典的核心,具有深刻 的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成吉思汗祭文的基本理念,蒙古族受这一理念的影响,形成崇拜大自然的共同和谐心理。人与人和谐共处,是成吉思汗祭文的基本思想;崇尚圣洁,是成吉思 汗祭文的重要内容。
成吉思汗祭奠八百年神灯不灭,体现着鄂尔多斯人守护成吉思汗英灵的忠诚与执着,也是蒙古人崇尚大自然理念的表达与坚守。2006年,成吉思汗祭典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