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道术
2017-02-01
奇正:
思维敏捷只是思维的“速度”维度的思维质量。
思维除了速度,关键是“思维的结构”,“思维结构”基本决定思维的成果即思想的质量。
思维由心神调控,心神的澄明清静透彻决定了思维的质量和状态。
内在知识框架和内容是思维工作的对象。
说实话,老曹的思维质量也不差,但是内在的知识框架和内容有问题。
思维的速度一般指向“点”的思想质量。
至于“线-面-立体”之综合多维动态思维之思想质量就不单单由“思维”决定了,更多的是综合“心神-智慧-思维”多维整合决定了,这就需要个体内在之天赋悟性。
一般人,如果天赋悟性不足,往往说了后面忘了前面,另也没有多维整合的战略思维能力。不具备动态复杂思维能力,这样在沟通中在“层次-节奏-速度”上就会交错,跟不上。这就是 所谓高手寂寞的内在机理,LCL对此有深刻体验。
说实话,这也是我和老曹等沟通的一般感觉。
Zyk2013:
用思维来认识、研究思维可能是不对的,哲学对思维的认知只是最初级的。
只有在超然、无我的真如状态,才能窥探到真正认知和思维的机理。
思维学和认知学可能是人类最顶尖的东西了。人类的一切精神财富都归于此。她是真正的人类至高点。(在未来学中的)
这就是所谓高手寂寞的内在机理,LCL对此有深刻体验。--这种状态的思维可能并不正常,是偏门、邪门的初显,也可能是象飞船飞离地球时的空障区一样。
奇正:
所谓心智,思维之思维的学问主要在中国的易佛道中。
“身心-思维”,或者形象地说如何提高自身悟性及智慧,先天禀赋+后天修炼,“后天修炼”方面的学问基本在中国易佛道中。
“悟性”也是可以后天修炼提升的。
哲学及哲学史能在术的层面,主要是思辨力层面锻炼思维,恩格斯表达过此意,但是能不能直接提高“思维之道”层面也即悟性的能力?
我的理解不是截然区隔的,但是有个层次主次的问题。
哲学及哲学史主要是“思维之术”层面,次要反馈至“思维之道”层面。
中国易佛道主要是“身心合一-思维之道”也即悟性层面,次要自然延展到“思维之术”层面。
“道”之太极拳也即“武道-养生之道”主要在于“身心合一”,给思维提供充足的“物质-能量-自组织力”。
易主神、道练身、佛洗心=通达“悟性”。
你如何理解?
ZYK2013:
基本相同,你的层次是否有延伸覆盖的含义。
我觉和这个层次就如同,牛顿力学与相对论或量子力学的关系一样。
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升级、升华,但式法更大、更深、更广。是类似质变的情形。
就形上与普通思维相同,而内在的式法上(或逻辑或推理上),是完全的不同。就象是物理变化、到化学变化再到生物变化一样,从有形有相到无形无相。有形、有相完全是在无形、无 相中,而不是相同有别。感性、理性、悟性都有质的不同,但都是思维。
奇正:
外在层次可以“连贯-区隔-覆盖”,但是各层次的内在机理肯定是不一样的。
其实,不说透也好,只要中国人能有“千把顶尖人”悟透然后应用就行了,别说得太明白没,让霉里奸人偷窥了去。
霉里奸人要学,需要知识产权,至少让霉里奸拿“霉联储”股份来换。此言,让傻啦寇代为传达。
层次间“质变”关系是肯定的,但是由于都是立基于“身心合一”的基础上,顿悟渐修不能完全隔离,也即“量变”“质变”间除了形式上的区隔,内涵上存在某种连续性关联。
用古梵的易道描述的语言,就是“收放自如”。
是不是这样?
Zyk2013:
初级是、中级渐变、高级不是。后来会固化到世界观的不同。(唯物、唯识、唯道或缘)
奇正:
这个有点类似“乾坤圈”,总之是“曲线上升-聚合归一”,此为“收”。“放”,正好反过来。
还有,这个过程除了“内在整合”外,外在处于“身心智慧系统”之“生命镜”和外在“精神镜”之动态互动进程中。
也即,开放式耗散巨系统。
【奇正评论集萃之叁零叁】2014/6/28。奇Z论道。
|
草根简介
|
|
秉修道之心持人民立场具历史自觉之草根思想者、战略者和践行者。本博客内容除特殊注明外均为笔者原创,欢迎转载但请注明来源和作者,更欢迎网友就共同话题进行深入探讨,邮件地址:zckjiang@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