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之所以有贫富差距、贫困等众多的问题,本质上是因为市场经济制度的缺陷造成的,我把市场经济制度的这些缺陷称之为市场经济的枷锁。因为枷锁一词更形象,这些缺陷就像枷锁一样困住了人们通往富裕的道路。下面我们就对市场经济的制度做一个梳理,找出这些缺陷。
市场经济“以需定产”。所谓以需定产就是以消费者需求的多少和种类组织商品的生产和供给。举个例子吧,有十个人每日需要一台电视机,我们将生产多少台电视机?答案是十台,少了,人的需求就不会得到满足,多了,没有用。以需定产错了吗?没有错。但是在这里我们必须将“需”做一个分类。首先我们讨论生产力,假如我们生产力不足不能生产出足够的产品,那么我们应当老老实实的埋头苦干,建工厂、提效率、改工艺和科技创新以提高生产力。货币的发行不能超越生产力,生产力是经济之根。一切经济问题的分析必须以生产力的分析为基础。而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现实是我们并不缺少生产力。我们完全有能力创造满足所有人基本需求的物质财富。中国人买不起房,并不是我们造不出足够的房子,中国的钢铁、水泥都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当然我们也不缺乏人力。我们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并不是缺少医生或者没有足够的药品生产能力。医大毕业的学生没有关系很难进入医院。他们很多人失业或被迫从事其他的工作。药品的生产能力也不缺乏。有人上不起学并不是我们缺少教师。可见我们并不缺少生产力。我们应当追问自己,一个守着足够馒头的人会饿死吗?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中国的所谓最棘手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不过是些假问题。因此我可以断言中国乃至世界处在质变的前夜。这场变革必以市场经济制度的革新为标志。现在我们所说的“需”指的是购买力,而不是真正的需求。你想要一台电视机,但你没有钱,你一定不在“需”的行列。也就是购买力制约生产。
至此我们已经分析出了市场经济制度的第一个问题,即在“以需定产”的市场经济制度下,生产力充足的条件下,购买力不足制约了生产能力的发挥。
为什么会出现购买力制约生产力的情况呢?我们从货币流的角度对问题做一个分析。因为问题就出在货币上。民众的购买力低,那是因为收入少,收入少的经济学含义是什么呢?(这是最简单的经济学概念,但真正理解他含义的人屈指可数)我举个例子大家体会一下,在生产力最不发达的原始社会,所有人的劳动仅能够提供每个人所需的食物,这时的商品只有一种,那就是食物。这时人们的收入就等于食物的价值。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食物不再需要那么多的人,有一半的人生产食物就可以了,剩下的人生产衣物。我们假设衣物也正好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那么这时人们的收入就正好等于食物和衣物的价值。以此类推,以下商品就是房屋、医疗、教育。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创造的商品增加,人们的收入随着增长。以上我所描述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经济模型。但是他却属于另一个世界。你可以说他属于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但是你却不可以说他属于市场经济。为什么?因为他所描述的个人收入是跟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产出挂钩的。而市场经济个人的收入取决于个人所创造的商品的价值。虽然两种经济体系可能相等,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个人收入跟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产出挂钩的经济模型比市场经济个人的收入取决于个人所创造商品的价值的经济模型更先进。我们通过生产力增长,商品产出增加,货币扩张的过程比较两种模型的差异。假设在生产力没有增长之前,二分之一的人生产食物,而二分之一的人生产衣物,并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社会只有两种商品。后来衣物的生产工艺进步,需要四分之一的人就可以生产出满足所有人需求的衣物,这样就有四分之一的人闲了下来。而这四分之一的人开创了新的产业。他们生产第三种商品电视机,并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两种经济模型如何适应这种变动呢?对于个人收入和系统总产出挂钩的经济模型来说,农民和生产衣物的工人的收入要增加的,因为社会总产出增加。很显然在这个例子当中,农民的生产效率并没有提高,收入要增加农产品的价格要不要提高?实际上提高没有多大的意义,他只会带动通胀。因而我们发钱给农民让其购买电视机,在电视机的生产单元收回货币。这是一个货币循环的过程,其中货币只是一个组织工具。这不是印钱消费,印钱消费发而不收是错误的。很显然对于农民来说是不劳而获,或者说是农产品的交换价值增加。这种经济的哲学理念与市场经济的哲学理念是格格不入尖锐对立的。另外这也是货币增长的过程,更多的货币进入了经济循环。同样的事情,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不会有人发钱给农民,农业的生产效率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农民只有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受到民众购买力、市场供求的制约,农民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努力不一定会成功。即使农民提高价格获得成功,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将使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带动通胀,而通胀反过来会冲淡农民提高价格以获取更高收入的努力。每当通胀走高,就有一群没有脑子的经济学家跳出来大叫,钱发多了。国家急忙收紧银根。钱一紧,购买力就跟着往下走,价格上不去了,农民的收入无法提高,农民没了购买力,电视机厂有生产能力也不能生产。生产了也买不出去。所以一部分人低收入,买不起所需商品,一部分企业没订单,开工不足。这不就是我们这个真实的世界吗?为什么会这样?这反映的是市场经济在制度设计上的内在矛盾。
人们收入的增长是否要反映到他所创造的商品的价格中去?对于市场经济来说答案是肯定的。他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打破这一原则市场经济就垮了。不打破他我们很难寻找平衡,每次人们收入的增长,总是带动通胀。通胀又冲淡了人们收入的增长。我们剩下的只有苦苦的挣扎。客观的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100年后经济学家解决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经济问题。那时的世界会怎样?或许我们难以想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社会分工必然存在,农民还在生产粮食,教师在传授知识,工人在加工商品。他们必然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换得自己的生活所需。如果人们创造的商品的价值相等,他们施行的是等价交换。如果人们创造的价值不等,他们施行的是不等价交换。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所需的财富只有一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其余的都是别人创造的。因此,让别人创造是很重要的。大家都在吃免费的午餐。自负盈亏不是真理,系统分配才是真理。
我们的生活被错误的经济学概念包围着。
1.主流说:“效率不增长,工资不能增长”。可现在是效率长上去,工资确没有长上去。可他们还是张口闭口的效率。他们完全不知到问题出在那里。
2.他们分不请什么是货币什么是财富,更搞不清两者的关系。就相希腊的债务危机一样,所谓债务危机就是指出大于收入。你应当怎样解决危机?你应当刺激生产,创造财富。而不是紧缩,紧缩将使工厂停工,工人失业。财富的创造停止。财富的创造停止了,你如何归还你的债务?
3.我听说美国人将棉花出口到中国,中国人纺成线,制成衣服。出口到美国。这会比美国人自己纺成线,制成衣服更省吗?当然不会。一切都是经济制度造成的。是由市场经济的财富分配内反馈造成的。简单的说就是想要获得更高的财富。劳动力成本必然升高。总有一天人们会明白过来的,到时候现在90%的贸易量将消失。
统治中国乃至世界的主流经济学家已经老去,他们再无新的建树,他们无法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经济学问题。重建经济学的努力任重道远。但曙光已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