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屠狗辈”这个民间俗语有着现实的社会阶级基础,甚至蕴含着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萌芽:它代表着客观社会条件造成的无产形成自发的无私而演绎社会危难中的无畏。但“客观的无产形成自发的无私”,它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容易蜕变的,和共产主义概念下的无产阶级通过思想改造基础上的“主观无产形成的自觉无私”具有本质差别。当一个社会有形的希望(政府)成为绝无,无形的人类灵魂将孕育新的社会希望,完成一个社会由有到无、由无到有的历史轮回(革命)。而如果每一次希望(社会革命)都是由“客观的无产只能形成自发的无私”孕育,那么人类只能在由“希望到绝望”的历史漩涡中回旋;唯有“主观无产形成的自觉无私”,即真正的无产阶级才能给人类指明希望的方向,人类才真正走向文明和幸福,那就是共产主义!
关于“屠狗辈”有诸多社会渊源,包括“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英雄每多屠狗辈,侠女从来出风尘”等民间俗语,也有清代诗人黄仲则“仗义每多屠狗辈”的诗句,又有明曹学佺诗有“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
释注:讲义气,大公无私的人,多是那些处于社会底层没多少文化的人,风尘女子也往往有着公义之心;而那些负心汉或自私鬼多是有地位有文化的高堂之人。社会危难之时,也往往是这些底层人物仗义牺牲肩扛社会道义,而那些握着社会权力和占有社会财富的人们却往往瑟瑟发抖中四外逃窜。
这句俗语(或诗句)有着现实的社会阶级基础,甚至蕴含着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萌芽。“屠狗辈”即市井之人或现在所言的草根,其社会属性更接近无产阶级,客观的无产形成自发的无私往往演绎社会危难之际的无畏(注:“客观的无产形成自发的无私”,它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容易蜕变的,和共产主义概念下的无产阶级通过思想改造基础上的“主观无产形成的自觉无私”具有本质差别)。
而从一个人的社会行为过程上看,在一个私有化得意识形态主导的社会,“主观无产形成的自觉无私”的社会个体必定为权力体系所不容,即使是“读书人”甚至“王侯之后”结局也必然是市井之人(屠狗辈)。在瓜分社会财富的风光之际无声无息,而社会危难之际往往却是这类人扛起社会道义。这就是人类社会为什么一次次崩塌,又一次次站起,因为人类脊梁一直存在于无形的市井之间。当一个社会有形的希望(政府)成为绝无,无形的人类灵魂将孕育新的社会希望,完成一个社会由有到无、由无到有的历史轮回(革命)。而如果每一次希望(社会革命)都是由“客观的无产只能形成自发的无私”孕育,那么人类只能在由“希望到绝望”的历史漩涡中回旋;唯有“主观无产形成的自觉无私”,即真正的无产阶级才能给人类指明希望的方向,人类才真正走向文明和幸福,那就是共产主义!
当然,朝堂之上却有一颗“市井”之心(现在叫做为民之心)的为官者史上也历来有之,通常其会表现为似乎不会为官的作风。这类人应该也属于“屠狗辈”范围。君不见这些人丢官落魄于市井竟活得比朝堂之上更加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