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维视角:罗振宇的“功”与“过”
2019-01-08
1、简单的思维模式无法理解复杂的事物。因为只有复杂才能真正理解复杂,只有整体才能真正理解整体。
2、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是一维思维,静态逻辑;辩证思维是多维思维,是动态逻辑。
3、罗振宇的2019跨年“翻车”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些天一直在关注研究这个“黑天鹅”现象,网络上大规模的批判潮,把罗胖扒得体无完肤。如果从表面看,这是罗振宇的中年“人设”崩坍悲剧,如果从深层次看,则隐含着“新知识无用论”的危机——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多读书”是死路一条!
4、就我个人而言,其实并不太欣赏罗胖的“花式”演讲风格,我认为他和于丹是同一类型的文人,都属于文过于质的知识分子。这类知识分子最常见的手段就是喜欢以“大话欺人”,说起来天花乱坠,缤纷绚丽,实则腹中空无一物,缺乏实质。于丹擅长以唯美的诗歌形式来解说“日常”,罗胖擅长用创造新词的段子来阐述“旧知”。一个以“美” 炫目,一个以“新”唬人,短时间还能吸引一批人的眼球,时间长了自然被大众抛弃。
5、不过如果站在时代大尺度上来看,罗振宇的“功”要远远大于“过”。网络上给他罗织的那些罪名在我看来其实是任何一个商家都必然包含的“原罪”基因,罗振宇做的不比别人多,也不比别人少。但是他对知识付费行业的功绩是无人能及的,可以说凭一己之力开创了一个行业,其功绩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伟大。
6、罪名1:贩卖焦虑。这一点其实各行各业都没少干,医院有病没病给你先做一堆检查,开一堆药回家。学校天天吓唬孩子们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如何如何命运悲惨,企业卖车卖房,哪一个不天天吆喝“错过一时,即错过一世”?!所以,指责罗胖贩卖焦虑,这有点像指责普通人的道德水准不像圣人一样高标准,纯白无瑕。实为过激之论,苛求太甚。另外换一角度想想,人性喜欢舒适懒散,在整个社会读书的欲望越来越低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大大的焦虑“恐吓”,谁会愿意自觉读书学习啊。这就像在企业,如果没有惩罚机制和绩效考核制造的焦虑压力,仅凭每个员工自觉工作,我想绝大多数企业会垮掉的。
7、罪名2:说书拆书“无用论”。传统的知识分子认为,书需读也。只有靠自己深刻阅读理解原版才能够获得第一手的知识信息,被别人“咀嚼”的书籍,都属于二手货,会失去原汁原味的营养价值。关于这一观点,我觉得既对又不对,因为从人性角度来讲,真正的“读书种子”,狂热喜欢学习钻研真理的人万不存一,绝大多数人还是娱乐多过读书,即使读书也是以一种消磨打发时光的娱乐方式,因此对于普通人而言“书”是否原汁原味并不重要,喜欢适合才是最重要的。君不见读《三国演义》的人远多于读《三国志》的人,看三国电视剧的人又远多于看原版著作的人。罗胖服务的是普罗大众,是哪些不爱读书,没有时间读书的人,因此他说书也好,拆书也罢,其做法无可厚非。
8、功绩1:开创了知识付费这个行业。无论是早期的“罗辑思维”会员供养,还是现在的“得到”订阅,罗振宇跌跌撞撞闯出了一条让普罗大众为知识付费的模式,让知识精英们可以凭自己的“手艺”在市场上赚钱,其公德善莫大焉,仅凭这一点就可以抵消他身上的一些“污点”指控。这个世界上有私德无亏的人吗?万中无一!这个世界上有公德无量的人吗?万万中无一!中国的知识分子过亿,唯有罗振宇能慧眼识路,先行一步,开创一个行业,尽管他从商的“初心”无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赚钱,赚大钱。但其影响是广大的,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分子新的“下海”热潮,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普罗大众们的娱乐消费档次,毕竟花钱去“得到”听书,总要比吃吃喝喝打游戏品味高许多。
9、功绩2:给焦虑的现代人带来精神安慰。罗振宇在今天能这么火,这既有他个人的天赋和勤奋因素,也有时代大环境变迁带来的机遇。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是压力最大的一代人,当然未来下一代人们的压力会更大,这是社会文明不断进化所必然导致的结果。回顾一下你小学的学习内容,再看看今天小学生的生存状态,只要稍微明事理的人都不难推断出这样一个结论——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很遗憾的是,有许多人越来越追不上社会“跑步机”不断上调的步伐速度了,因为人的脑力是有上限的,人的时间是有上限的,人的精力是有上限的,但是社会和企业对人的学习要求和本领要求是无上限的,在这种尖锐矛盾对立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感到苦闷和彷徨。这时候,罗振宇站出来说:信我,得“永生”!你可以把这视为一种“知识宗教”迷信,但无可否认当迷茫的“羔羊们”沉迷于其中确实也得到了需要的安慰和宁静。马克思认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尽管宗教带给人们的幸福许诺是在遥远的未来,但有希望总比没希望要好,因为没有信仰寄托的世人,内心更苦更累……
10、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早在两千年前,庄子老先生已经认识到了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他主张的是“至知/无知”,既知识不能简单地说“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而是要区别清楚。顺道知识越多越好,悖道知识越少越好。所以,求知既是知识增加的过程,也是鉴别所得知识是否合道,并剔除悖道知识的过程。这里的“道”,可以理解成真理。
在我看来,30岁以前人应当无书不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知识的广度,但是三十岁以后应当博约从简,专精务一,向深度方向发展,不应当读太多的书。在这个阶段,读许多书是死路一条,因为要成才成功最关键的应当是能力修炼。比如,你明白俯卧撑的技巧只需要10分钟,但没有100小时的训练量,你是不会长出肌肉的。
假如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时间比是1:100,你拥有的时间是1000,你把主要时间精力花在知识学习上,那么最后的结果就像二八定律一样,你的勤奋努力只是抓住了不重要的80%,最后沦落为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员……
罗振宇自称是“卖知识”的商人,所以他只会大力促销让你多学知识,多囤积知识,而绝不会告诉你在知识之上,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存在——这一点上,他和那些卖保健品的确实并无差异!
|
草根简介
|
|
柔性思维理论创始人,国内著名思维专家,从事大脑思维研究和训练20多年,当他开始在中国推广思维培训时,国内在这一领域还几乎是一片空白。其研究领域涉及:创新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思维脑图、道家思维、兵家思维、右脑潜能开发、职业脑力训练、团队创造力开发、问题分析与解决训练、思维素质测评等诸多领域,其著作曾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在台湾出版后被选为管理人员思维训练教材。个人著作:脑力训练》、《智力拓张》、《全脑思维训练场》、《像大师一样思考》《柔性思维教练》、《思维脑图训练》、《道家思维活学活用》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