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80后”公益小伙张艺冬多年帮助贫困人群的行为所感动,为鼓励其在公益路上继续前行,陈光标决定给予其“精神奖励”八十万现金,但在颁奖现场,张艺冬却拒绝了这笔奖金。【中国新闻网2013年1月29日】
表面上看,张艺冬拒绝陈光标的大奖似乎体现了他不为金钱所动的气节,但实际上,他这种做法以及所谓不图名利的说法,却也有着不小的负面影响,因为这种“德不求得”在客观上拔高了 道德的标准,使得道德远离了大众。
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子贡拒金的故事,战国时的鲁国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回国后,就可以从国库领取报酬和奖金。这道法律执行了很 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得以重返故国。
但后来,孔子的学生子贡从国外赎回来了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报酬和奖金,他选择个人承担这种公益事业的成本,虽然,子贡的做法固然得到了不少赞誉,但却遭到了孔子的批评,孔 子的理由是,子贡这样做,将使更多的鲁国人不会从别国赎回做奴仆的同胞了。与之相反,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救了别人的命,别人以一头牛相赠,子路收下了,此举却得到了孔子的表扬 ,因为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去救人。
子贡拒金,其实是个人主义的慈善,这种做法只是在显示个人的高风亮节,却忽视了对其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这种行为在客观上拔高了道德,使道德远离了大众;而子路授牛,则是体 现了善有善报、德必有得,从而使道德落地,变成了人们都可以践行的行为。
为了名利未必就不善,不为名利也未必就是善,有善心,就必然会有好名,就会有利,名利是善心的衍生品和伴生物,因为善可以得人心,而人心就是市场,无论是出自有意还是无意,义就 使人有名有利,在信息时代,做好事不留名的传统思维已经落后了,如果人人做好事不留名,那如何让人们找到好人?
在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经纬交织的时代,道德、良知和责任已经成为每个人的精神生产力,与之相应,我们的社会应该倡导的就是善有善报、善必有报,而不是善不求报、不是善不思报,陈 光标本人不正是善而有名有利的典型范例吗?
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国人习惯于将义和利割裂开来加以看待,他们不去向外审视个体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后果,而只是带着诛心之论去审视人的目的——义就是不图名利,图名图利就是不义, 他们就是不知道,让义得利才是自己有义,让德有得也是自己有德。利可以养义,名可以扬义,义能有名有利,而名利也可以反过来再用于行义。
事实上,中国文化不是不主张出名,而是要出百世名,要美名远扬而不是臭名昭著,要名垂千古而不只是名噪一时,中国文化也不反对取利,而是主张取之以道、取之合义,那个良心油条, 不正是有义而名利双收的典范吗?那个黑心馒头,不正是不义而破产倒闭的反面教材吗?
其实,陈光标奖励给张艺冬的80万现金,是为了支持他创业,是为了不再让他为了救人而下跪,但条件是,每花费5万都要向陈光标汇报,并且创业过程要接受陈光标的指导,这其实又是陈光 标慈善模式的一大创新,其意在使人赚钱行善而不是要钱行善,而在这种慈善模式中,陈光标不但要掏口袋出财力,而且也要掏脑袋出心力、出智力。
不管如何,张艺冬拒奖可能有自己的顾虑和考虑,我们应该尊重他的自主选择,但也不应该将这种行为拔高而使今后其他领奖者心生顾忌,在这个事件中,我们都应该看到陈光标的良苦用心 ,而不是猜忌他们演双簧而联手作秀,陈光标捐了那么多真金白银,面对义丐徐超张口就是“你想要几十万”,难道还要为了这区区80万而和张艺冬精心编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