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客家、周朝同源的线索
2014-08-17
今天仔细看百度关于“侗族”的介绍,发现有几点很重要:
其一,侗族自称为“乞”,“乞”应该是“乾”字的字源,而周文王的《周易》是以“乾”为天位,这是周朝自认为“乾”;
其二,侗族自称为“干”,而且有“干越”的说法,而周朝强调“乾=干”,两者明显是一样的;
其三,侗族饮食也有类似客家的“擂茶”习俗,经常将茶研成末冲开,然后加进爆米花(蚩尤吃的砂石)、菜、肉等当主食;
因为,客家人自称的“亻厓”,是来自于周文王第十个儿子“厓季载”,所以,侗族、客家、周朝是同族源的。
另外,“铜”应该是最早出现在侗族手里,否则不可能称为“铜”,而且,各地铜陵、铜山、胡同等地名应该都是源于侗家。
侗族约有近300万人口,没有文字,一般通用汉字,在宗教方面主要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并且非常崇拜龙,女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其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立“ 萨岁庙”,还信汉族的一些神(可能是先夏的痕迹,“干越”也是)。
侗族也叫“康族”,南京旧称的“建康”的“康”可能就是源自于此,先夏的“建部族(犍陀罗)”和“康部族”可能非常亲近,两者是南京的合作立城之人,另外,四川“康定”可能也是 源自于“康”的地名,古时四川以“丹达山”以东为“康”,很可能侗族就是《康定情歌》的主人,在更南部的国境之外,老挝也有叫“康族”的分支。
侗族人的居住地很多叫“溪洞”,从卫星地图上看,“溪洞”在西南及各地都有大量的分布,最北的“溪洞”在吉林省延边市,另外还有很多“神仙洞(各种峒、洞)”,南方的广州也有“ 洛溪洞”。
其实,“同”与“周”的字形就非常相近,两个字的外形都是“风”字右勾的反笔,我曾推测这是源于先夏本底的风部族十个分部的表达,往左的反勾可能是其中非“天”字部的分部,另外 ,这两个字的内部结构也非常接近,一个是上下结构的“一+口”,一个是“十+一+口”,或者是“士+口”,这就是“吉”字,“吉”是先夏和现在中国人的重要字眼,该字的源点可能是在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镇,这些都是应该关注的。
在先夏的历史中,可能因为“同部族”经常跟盘古“同在一起”,所以,“同”字才具有“同在、同志”等字义,而这个起点可能是在徐州的铜山区,之后,“同”一直伴随盘古徐徐离开中 原南下迁徙,这可能是“同”的字义之“典”,所以,“同”的字义也是与盘古的先夏关联的线索。
据网上的资料介绍,侗族(The Kam People)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及广西交汇处以及湖北恩施,此外,江苏、浙江、广东三省还各有几万,这种分布的情况,大体上是跟上古时先夏大迁徙 的踪迹相吻合,先夏大迁徙离开中原的起点大致是在江苏徐州,在经过江苏、安徽之后,于浙江衢州分成几路前行(可能盘古去世了),其中一路去往宁波及以南,一路经江西去往福建,一 路经江西、湖南去往广东、广西、越南、云南及整个西南,一路沿长江西行去往西北。
|
草根简介
|
|
声明:本博从今日(2014年10月6日)起停止更新,请各位慎入,如有不便敬请原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