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中央台观看韩国围绕黑龙江地域制作的《东亚生态大勘探》时,于不经意间竟发现了商族人的族源线索。
过去,在甲骨文被发现和解读之前,对夏商周的商朝的认识,主要还是停留在传说的层面上,而到了发现和解读甲骨文之后,对商朝的认识才进了一大步,而就在所发现的甲骨文之中,有相 当一部分是刻在龟壳和肩胛骨上,然后用火烧灼使之出现裂纹,并依据裂纹的形态做出占卜结论,这是商代王室之所为,而在《东亚生态大勘探》之中,蒙古的“查坦族人”至今仍经常在做 烧肩胛骨占卜。
据影片介绍,“查坦族人”每年都要依季节不同而迁徙,在一次准备迁徙的现场,一个“查坦族人”拿起一块驯鹿的肩胛骨,他先是用舌头在肩胛骨的两面都舔了舔:

“查坦族人”拿着驯鹿肩胛骨在两面都舔了舔

然后,他把这块肩胛骨扔进火里

最后,依据肩胛骨被烧的裂纹进行占卜
影片里说:“每当需要做出重要决定时,‘查坦人’就会用驯鹿的肩胛骨来寻找答案,肩胛骨燃烧的具体情况,会决定他们迁徙的路线”,占卜人指着裂纹比较直的左边界说:“你看,这就 是我们要走的路线,我们将一直走,然后在这里休息,这里会没这么冷。”然后他又在说裂纹右边比较弯曲的形状:“如果不沿着这条路走,我们到达的地方一定会很冷”,总之,占卜所获 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迁徙的路线、方向、中途休息的地点、气候会不会过于寒冷等等。
“查坦族人”的这些占卜行为和感觉与商朝王室非常相像,据百度的资料介绍:“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 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而其占卜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烧灼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
商族人的烧灼占卜有一定的程式:“占卜之前,先把龟甲和牛肩胛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烧着的木 枝,对深窝或槽侧烧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于是,占卜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 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
“查坦人”是一个放养驯鹿的古老民族,其生活在非常寒冷和闭塞的地方,为什么其占卜行为会与商族人这么相像,答案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两者的族源原本可能是相近甚至相同的,只不 过“查坦人”现在仍只有驯鹿的肩胛骨可用,而商族人到中原之后没有驯鹿的肩胛骨,只好改用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等替代材料。
可惜,因为“查坦族人”不是中国境内的居民,所以,网络上的具体介绍资料很少,大致上只是知道,其原本生活的地域就在黑龙江及以北地域,而且可能跟中国的“鄂温克族”很接近,也 许其就是“鄂温克族”在境外的部分,黑龙江两岸原本都是中国的土地,“鄂温克族”这样的跨境存在应该也是非常正常。
参照“鄂温克族”的介绍,“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早在4000年前就分布在贝加尔湖沿岸,历史上异地而住的鄂温克族居民,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 1957年按本民族意愿统称为“鄂温克”,主要分布在内蒙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旗、陈巴尔虎旗、阿荣旗、根河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旗、鄂伦春旗及黑龙江省讷河等地,其人口少而分布广,多 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民族交错杂居,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分“布持哈、莫尔格勒、迪鲁古亚”等方言,没有文字,牧区主要用蒙文,农区通用汉文。
在新历史观的认识中,商族人是源于4600年前先夏的盘古与嫡妻常羲所生的十二个女儿,所以,“查坦人”很可能就是常羲的娘家人,其祖源地是在东北的北部及中部,这正好就是“查坦人 ”和“鄂温克人”所在的地方,在先夏整体渡过渤海进入中原时,可能常羲娘家有少数人被遗留在东北,这可能就是现在知道的“查坦人”。
现在,已知商族人最明显和最大体量的存在,是福建的闽南人和广东的潮汕人(这两处的人也是特别注重祭祀和占卜),在有了本文的认识之后,已经可以在语言、民俗、DNA等方面直接进行 考察和比对。
当然,据有的资料介绍,用烧灼肩胛骨的方式进行占卜的方式,在其它地域也有一定的发现,不过,以“鄂温克族”早在4000年多前就在贝加尔湖沿岸生活来看,由于其一直生活在非常闭塞 的空间,他们的烧灼肩胛骨不会是后来从别人那里学到的,而应该是从自己的祖先传下来的,所以,他们的烧灼肩胛骨才是所有流传的真正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