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对于金融现象的解释一向多空对立,看法相当分歧。现象本来是一潭清水,被众生搅拌得更加浑浊之后,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大多数人都被误导到错误的方向,赢家总是少数,并且赢家还要轮流当,很少人一直当个大赢家,这背后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答:最大原因在于理数不能圆融。现象背后的道理摸不透,理就不圆融,理圆融之后还要进一步做到数的圆融。依照随机漫步的理论,现象背后的道理永远摸不透的。数的推演也只是一种猜谜游戏而已。如果依照数理模型经过复杂的运算来预测未来,也会受模型的假设不同,而得出许多不同的答案。假设是否高明在于理是否圆融,理不圆融数学模型再先进也没有什么大用。
说明:由于金融现象像流水一样,抽刀断水的个案研究模式往往是不灵验的,只有把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长河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理才能圆融。缺乏时间的完整意象,片段的揣摩个体往往证明是瞎子摸象,各执一辞而已。所以想理圆融,最重要的是透视历史,把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大循环,透视时间的人才能在低点承接,不致于越看越低,在高点才能把握获利契机,不致于越看越高。但是,低点之下还有低点,高点之上还有高点,即是因为理不够圆融之故,尤其对于政经分析与产业分析之理不够圆融,就很难把握相对的高低点。因此理圆融是第一项挑战。
数圆融只有在理圆融之后才可能出现。理圆融往往是透过不同的方法论或理论而获得殊途同归的答案,数的圆融也是一样,最后也都是殊途同归。但在金融世界中,要做到理圆融已相对困难,它需要丰富的知识量和严谨的方法论或逻辑,要进一步做到数圆融更加困难。西方数学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瓶颈,也很难突破,所以数圆融大家都做不到。如透过东方数学或许有突破的可能。不过只要理圆融,数的圆融也不会错的太离谱。
问题在于数的解读对于数的圆融影响较大,如果没有一个圆融的数理系统要解读数字确有困难。体相用本来是一体的,解读是一种用,要有完整的体相来引导方能解读正确。
金融战略学是建立在理数的圆融之上。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金融战略学跟一般的经济分析或金融分析就没有差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