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治
2016-06-10
——《道德经》辨解之十
经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帛书无‘心’字】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
文字注释:
【贤】多财,引为会经营谋利的商人。不是指人品优良,也不是指才华出众,也不是因才华出众而得来的高官厚禄。“使民不争”是指不争“财货”这个东西,因为才华、官职都只是一小撮文人的专利,不是广大人民能争的。
【贵】贵重,此处做动词用,意为“以……为贵”。
【腹】心腹,比喻内在的生命本质。
【骨】筋骨,比喻外在的生命形体。
【志】心志,此处指有过的欲望,即贪欲。
【治】治理,圣人之治,指圣人治理社会。
章句辨析:
“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是说,不要崇尚财利,使人民不去争夺财利。这是老子从“道”“德”出发提出的人生价值观,是合符终极真里的价值观。这句经文,一直被唯物主义者误解为不崇尚人才,使人不追逐高官厚禄。这是不识老子的教导乃是针对全体人民的教导,而不是针对一部分文人的教导。同时,将“贤”字“多财”的本义曲解为“多才”。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是对上一句的补充,也是进一步强调,不要以难得之货为贵,使人民不去谋取私利。所谓“难得之货”就是“财货”,大致可分两类,一是天然的稀奇矿物,如宝石、美玉、金银等,二是工匠加工的装饰性器物,如雕刻、宝剑、車舆、服饰等。这句话里的“盗”字也多被误解为“偷盗”,其实它的本意是“私利益”,也就是谋私利。出现这种误解,是不识老子的批判乃是针对包括统治者在内的全体人民的批判,而不仅仅是针对“统治者”的批判,也不是针对“罪犯”的批判。老子的社会学说源于一元三界,一体二用,“三生万物”的世界观,因此,人民(社会)是不分阶级的完整系统,即人民为一个主体,所谓的国家(即政府)和财利都是人民(社会)这个主体的器(气)用,人民(社会)这个主体不能被财利和政府这两个功用分裂为不同的阶级或利益集团。唯有这种一体二用的民主(人民主体)社会,才能成为稳定有序、持久健康的社会系统。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意思是不挑起人民的贪欲,使人民(社会)不致动乱。社会动乱,首先是民心动乱,因此,经文加上“心”字更能准确表达意思。民心之所以动乱,就因为有贪欲,而贪欲的产生,又可以追溯至“尚贤”和“贵难得之货”,也就是追逐人身之外的财利,而且是为私人谋取财利。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本章首次提出贯穿《道德经》始终的理想的社会治理模式“圣人之治”。所谓“圣人之治”,就是效法“道”与“德”(“道”的显明)来认识和治理人类社会。老子在这一章指出了“圣人之治”的一些具体表现,就是前三句经文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和本句所说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以及后两句总结的“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如此就能实现无为而不为,无不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是说虚弱人民的心志,即消除人民的贪欲,同时使人民能够获得完整的生命健康。其中“实其腹”不仅仅是说用食物填饱肚子,更是指用宇宙的先天能量充实身体,因为当人的心志处于空虚状态,就是意识处于“惚恍”“窈冥”状态时,宇宙中的先天太极浑一能量,乃至大道本源能量,就会无障碍地注入人体,使人体生命的本质与形体都得到长养。
“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前面讲的“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虚其心”、“弱其志”这些圣人之治,目的就是要“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使夫知不敢”是说即使有人“有知”也不敢用,不敢为。如何才能做到“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虚其心”、“弱其志”,“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呢?当然不能使用强力压制,唯有依靠道教,即上一章所说的“不言之教”,通过道教使人民坚固对大道的信仰,因着对大道的坚定信仰,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说到底就是“无为”,“无为”就能“无不为”,则“无不治”。“无为”不是没有作为,而是遵从大道的作为,首要的就是“行不言之教”,即对社会(人民)实行道德教化。社会(人民)都遵道贵德,社会(人民)就能实现无阶级差别的自治,而杜绝阶级的“统治”。圣人教导人民(社会)按照“道”“德”进行自治就是“无为而治”,也就是“圣人之治”。作为“圣人之治”的条件,要求人民“虚其心”,“弱其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同时,“实其腹”,“强其骨”。而要满足这些要求,就要普世推行“道教”。由此可见,“道教”文明,乃是超越了物质文明的真文明。耶稣的“基督教”,本质上与老子的“道教”相通。
经文意译:
不要崇尚财利,使人民不去争夺财利。不要以难得之货为贵,使人民不去谋取私利。不挑起人民的贪欲,使民心不动乱,即人民(社会)不致动乱。空虚人民的心灵,消除人民的贪欲,使宇宙的先天能量无障碍地注入人民的身体,使人民的生命本质与形体都得到长养。总是使人民无知无欲,即使有人“有知”也不敢用,不敢为。如此,必能“无为而治”,也就是“圣人之治”。
感动联想:
要正确理解这一章经文,乃至要理解全部《道德经》,必须把握好两个前提。一是,要了解《道德经》乃是一部人民的宗教书,即针对普世人民进行教化的书。老子的正面教导和反面批判,都是针对全体人民的,而不是针对所谓的“统治阶级”。
二是,要始终把握老子的世界观乃是一元三界,一体二用,“三生万物”的世界观,因此,老子的社会必然是以人民为一个统一主体,以政府和资本(财利)为器(气)用的社会系统。也只有一体二用的社会系统才是稳定有序、健康长久的社会系统。当然,这样的社会系统,自然是“道教”的真文明社会。
三是,所谓“圣人之治”,就是“无为而治”,就是圣人执大道教化的人民自治。而大道教化,就是所谓的“不言之教”,因为是信仰终极大道的宗教,所以无需什么理论学说,也就是无需相对的语言。
若是对照《道德经》看基督教的《圣经》,我们可以发现,耶稣的“基督教”,本质上与老子的“道教”相通。两者都强调“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虚其心”,“弱其志”,都强调先天能量对生命的决定性意义。在基督教里,所谓先天能量就是上帝的大能,就是“圣灵”。
|
草根简介
|
|
王学泰 字子铭 男 1963年生于江西龙南 祖籍山西太原 高级经济师 工商管理硕士 中共党员。2013-至今离职学习研修道教和中医,兼修基督教与儒教。联系邮箱:bjwang6510@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