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博士留不下?建华为大学!
2019-08-02
内容摘要:大学是什么?其本质上是一种从事教育的特殊资本或者大学版公司。评判一个大学版公司的标准,不是楼有多大,也不是师有多牛,而是其产品有多好。大学的产品有两个:发明创造和优秀毕业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华为大学;西湖大学;南科大。
山外青山楼外楼,中华健儿争上游。
清华北大别骄傲,上有华为立潮头。
今天,在观察者网读到一篇文章叫《华为报告:华为这么大,博士怎么就待不下》,顺口凑了上面两句诗。诗中的华为,不是华为公司,而是华为大学。没错,必须创办华为大学!
大学是什么?怎么办大学?这些困扰人类的大问题,至今没有解决。有一句流行语恰好说明大学的迷茫,“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这种说法太过肤浅。大学是什么?其本质上是一种从事教育的特殊资本或者大学版公司。评判一个大学版公司的标准,不是楼有多大,也不是师有多牛,而是其产品有多好。大学的产品有两个:发明创造和优秀毕业生。这个例子说明,人们对大学是什么还不太了了。
由于所有成功的大学都脱不了大学版公司,没有哪家真正配大学这个称号,所谓成功大学并不是一种绝对评价,而是大学之间相互比较的产物,即从矬子中选拔出来的将军。在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大学是最好的,其成功经验就是高科技水平基础上的科研与市场的紧密结合,而高科技水平以及科研与市场的紧密结合的背后都离不开政府对科研和教育的主导作用。说白了,美国成功经验就两点:政府主导科研教育和科研与市场的紧密结合。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所谓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
相比而言,中国的大学办的不好,原因就是没有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按照“大学版的公司”来办大学。按照这个原则,大学应该在公有资本的基础上,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学者参与、民主决策"以及决策执行分离等原则,甚至可以像《牛津大学章程》所标榜的那样采用"两院制"结构,其中教职员大会拥有最高立法权,以校长为首的理事会作为大学的议事决策机构,负责大学目标推进、大学行政管理、大学财务及财产管理,并且具有履行这些职责所必要的一切权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交易,中西大学都可以形成这样的治理结构,但是,中西大学的资本性质不同,决定了双方治理结构的形成机理不同,即交易的内容、形式和性质不同。
西方大学,由于私有制、市场基础和市场导向,整个大学里的所有交易,都是围绕“私权至上和学术市场式自由”的原则展开,每一个教授要想获得学术和思想自由,都必须向至上的私权和学术市场低头,这是每一个教授获得学术自由的交易对价。天底下没有不支付对价就能获得的学术自由,学术自由也就成了教师作为学者被雇佣的自由。西方大学里的各种管理制度都是基于资本对管理的信托形成的,也就是说,西方大学是建立在信托基础上的。信托,意味着董事会、校长和教授等等受托人没有真正的责任,恣意任性。
中国的大学也是因为信托,而不是因为公有制,才办不好的,而且产生了高校私有化的苗头。市场经济中,通过竞标和担保,可以形成最优的管理层和教授队伍,而实现公有制,必然要求竞标和担保取代信托。这应该是改革方向。
中国大学改革,目前有三种模式:大学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模式;南科大式和西湖大学式。第一种模式是主流,后两种模式中,南科大式是主流模式的癌化,西湖大学式则是要建立私人资本大学的大学西方化道路。
在公有制模式企业和私有制模式企业之间,出现了第三种模式企业--华为。华为法律上或者形式上是私有制,但华为的私有制却有着公有制功效:第一、股权的平均分配,与之类似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包产到户,(当然包产到户的实物也分配到户,这是包产到户的重大缺点)。第二、股权和管理权合一,股权结构与管理层结构高度重合,避免了现代企业制度资本对管理信托导致的种种弊端。第三、股权细碎化,需要领袖靠权威来领导,易于获得凝聚力、向心力和决策高瞻远瞩。这三个特征决定着华为是个中国化的企业,而且看上去像公有制。
既然中国大学改革已经有三种模式,为什么不能有第四种模式--华为大学,即按照华为股权模式建立的大学呢?可以让国家做只出资并不参加实际管理的特殊股东啊!这样,出资和管理问题都解决了。
有了能与华为公司对接的华为大学,华为的博士应该留得住了吧!
|
草根简介
|
|
1966年出生,山东泰安人,法律硕士,社会主义理论探索者,现任山东泰诚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硕士毕业论文《知识产权权利限制研究》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模型、公平定理以及关于财产权正当、科学来源的独家理论。本人民族文化修养较差,主要从哥白尼500年前开创的西方现代性的两个分支——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获取知识养分。身逢西方现代性终结和中国文明开辟新篇章的历史节点,本人喜欢突破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局限探索中国和世界的未来。
作为红二代,本人愿意与网友们探讨民族复兴之路和社会主义复兴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