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研究与批评的前提
2015-08-15
——读老甘《无意谤佛:看佛门那些事》
认真看了老甘的《无意谤佛:看佛门那些事》一文后,不得不感慨这篇文章中的错误太多,整篇从头至尾都是对佛教的严重曲解,这与甘先生没有认真学习过佛教经典与教理有关,也与甘先生没有实修佛法有关。就此问题我和甘先生做了些探讨,但在甘先生的行文中探讨略显零碎,不能了意,所以拟文一篇指出甘先生文中的主要错误。
行文前先略说几句。深入研究问题的态度首先是充分了解研究对象,没有了解对象就做批评,是妄论妄议,这种举措乃善者所不为,更是智者所不为。
居士也曾谈过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的问题,在谈这些问题之前,居士就基督教问题先研究了十五年,之后才做的评论,认真了解后再做批评,这是有的放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批评对方时,就把自己摆到了一个道德人的角度上,就具有了承担道义的责任,当然,胡搅蛮缠、诽谤辱骂、无事生非这些人不在其列,在草根的评论中也常会看到这样的人,这样做就是增长烦恼了,不是智慧人生。来到草根网是来思想碰撞的,是通过思想的切磋砥砺来提升人生智慧的,而不是火气碰撞,这是居士与草根诸君都该共勉的问题。
火烧菩提,这个火就是无边烦恼,不冷静就没有了定力,没有了定力就没有了清静心,智慧也就因迷失而远离了,所以希望草根网的智者们在探讨研究问题时多些平心静气,少些冷言恶语,“怒”字是心上有个“奴”,火气来了,真心就做了烦恼的奴隶,智慧也就贬值了,智者当知:静寂清澄,智慧如渊。
下面就甘先生文章中的错误做一些简评:
甘先生开篇承认自己不明白什么是佛和禅,居士略讲一下。
一、什么是佛?佛即自性,自性即宇宙本质。
佛是佛陀的简称,其义为觉者。觉有三义:1、界内见思惑与界外尘沙无名惑悉皆断除,此名自觉;2、能以自己觉悟的真理觉悟他人,此名觉他;3、觉悟程度究竟圆满,此名觉满。小乘自觉,大乘自觉觉他,佛是自觉、觉他、觉满三合。
佛即自性,自性又称为觉性、真心、法身、菩提、真常、清净心、如来藏、大手印、大佛顶、如来密因等等,这是佛家为了众生开显真实,从不同角度来揭示本质时而形成的不同概念。
众生皆有觉性,凡圣不二,所以众生才都能成佛,佛迷即为众生,众生悟即为佛。这个觉性,我们每个人天天都在用,用它指挥着眼耳鼻舌身去造作,眼看、耳听、鼻闻、舌尝、身触,都是这个觉性在发生作用,觉性虽然无形无相,但有能量,譬如电,你看不到它,但它内中有电能,真心也是如此,它无形无相,但它有能量指挥着我们这具肉身工作,所以佛家把这个真心比作主人,把人的肉身比作提线木偶。
人虽渺小,却是宇宙的一部分,那么人就必然继承这个宇宙的一些基本特质,宇宙没有的特质,人也不可能有。人类所处的物质世界,是虚空与物质共同构成的,那么虚空是个什么形象呢?答案是无形无相,既然宇宙的特性如此,那么人心为什么就不能无形无相呢?道理都是共通,但人们即使知道虚空是无形无相的,却不敢认可自己的本性是无形无相,总以为真心该有个什么形象才对,所以很多人不敢认领本性,不敢认可人是无形无相的真心与有相的肉身相结合,善者此处当深入思考。
虚空无形无相,但虚空中充满了能量流,这些能量流极为细微,人肉眼不可见,但这些能量流在机缘条件成熟后,就会形成日月星辰。真心也是如此,真心无形无相,但具备不可思议的能量,当机缘成熟时,就会与五大结合形成人或形成不同的六道众生,五大为地水火风空。从本质上说空间与物质都是人心的变现,佛家说的“心”不是指肉体心脏,而是指万物之核心,指万物之本源。
不仅是人,任何物质的存在都是有形无形的结合,譬如一块石头,人眼中看到的是一块石头,而实质上这块石头的本质是“虚空中的石头”,若没有空间,石头根本不可能存在。
虚空是一切物质的母体,一切物质都源于虚空内能量的演变,物质聚散的过程都在虚空中完成,所以老子才会说“有生于无”。现代研究量子物理的最尖端的一些科学家为什么会常常发出感叹呢?因为他们越研究越感到人身的虚无,人体就是不断变换的粒子能量,越研究越发现佛教的本性说是科学的。
人的肉身是不断变换的,是有生老病死过程,因为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佛家把这个变换不稳定的物质世界与人身称为“无常”,与“常”相对,“常”就是永恒不变。人身是无常的,但真心是恒常的,很多不讲因果轮回的人最讨厌就是这个说法了,他们认为人死如灯灭,不存在真心一说,这就是佛教批评的断灭论。
现代科学已揭示了能量守恒,一切物质的聚散,只是以不同的能量态存在着,总量并无增减,它们只不过是在“虚空”这个“母体”中不停地变换着各种形态而已,就像云在天空中聚散一样,那么这里就引发了一个问题,既然物质是能量守恒,人死了身体四大分解也不过是回归虚空之中以不同的能量态存在,并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消失,既然能量能守恒,那么请问人死后意识能不能守恒?有几个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呢?
当然有些会说:人的意识又不是质量。可虚空是质量吗?所以这里都要深入地思考。佛教与科学是不相背的。
科学揭示了物质的能量守恒,那么人的心意识为什么不是守恒?而实际上当人死之后,人的意识的本体并没有死,它也永远不会死,因为它是宇宙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
人每天都依靠无形无相的本性在思考工作,却不知道它就是主人翁,这就是迷失。有人会问你怎么证明本性的存在呢?
请各位微闭双目,静静地感受眼睑内的半明半暗的光线,静静地倾听声音,静静地感受身上的生理运动,感受身体的胀痒酸麻等等,如果把感受到的这一切都不加任何概念的话,你所感受到的明暗、周边声音与自身的觉触都不过是一阵阵的能量脉冲而已。
譬如你身上出现胀痒酸麻等种种觉触,如果你不通过意识给这些觉触加上“酸”“痒”“痛”“麻”等概念,不起分别心来去分辨他们,就只有“觉”到一股股的脉冲而已,在这个时候,请反问自己,是谁在“觉”这一切?这个明明了了“觉”了一切的是谁?这里若能幡然醒悟,当即明心。
所以我与甘先生探讨佛教本性问题时讲到:“当心中一个念头升起时,不随着念头跑,这个念头就不能相续自然消失了,人的意识是一个接一个念头相续形成的,只要不随杂念跑,相续性没有了,杂念就自然瓦解。当一个念头消失,下个念头还没升起,心中就只有空明朗净,这个空明朗净却能觉知一切的就是本性。明心就这么简单,但没几个人敢承担。”
承担不了,那是不勤修佛法,资粮不足,这就需要通过佛家的不同法门次第修行,而不是自己没经过实际修行就乱否定,乱下断言。
历史延续到今天,2000多年来,数不清的高僧大德都实证了本性的存在,并留下大量的实证著作来做说明,难道这些人都是在欺骗吗?不是这些人在欺骗,而是现代人迷者多,不仅自己不去亲身验证对错,反而对自己没有切身实践的佛法乱批评。这就好比一个专业学跳舞的人偏偏要去辩论高等数学,说的都是八竿子打不到的事情。
批评佛教问题不是不可以,但是要亲自到佛海里游过再做批评,不要连佛法都没接触过,就开始批评佛法,这不是善者所为。修行佛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水中是的味道是淡是咸,你总要喝过才能做评论,有一杯水放在那里,你没喝过,就开始说它有这般味道那般味道,这是妄心纷飞,不是诚恳真实。
关于本性问题略讲到这里,道之不尽,佛法三藏十二部都是明心见性的注脚,不明白的可以去认真学习佛法,关于佛法上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居士与你们一同探讨。
禅是什么?禅也是本性的别名,参禅悟道,参什么?参本性嘛!这里就不多讲了。以上讲的问题是让甘先生先对佛、禅有个基本了解。
下面就甘先生全文的错误分别点出:
1、道德问题。
道是万物之本,是万物之体,德是道之用,所以道德就是人类的老祖宗,老子他老人家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就是道是人类老祖宗的问题,人就是道演化出来的,这个道就是本性,就是宇宙的本质,是人们日用不知的。这是广义道德论,老甘谈的问题是狭义道德论,严格讲是社会道德论。
社会活动是有为法,有为法必然有漏,若没有无为法做补充,人类社会早就崩溃了,无为法就是无漏法,佛法就是无漏法,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延续,就是无漏法在默默地支持着人类社会,将世出世间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人类的道德之火、文明之火不灭。所以老甘批评佛教问题,出现了不少错误,这些错误的核心就在于他不明无漏法,也不实证无漏法,而用有漏法去批评无漏法,这是颠倒,是以假论真。所以甘先生那篇文章看起来话好像很重,但是对于本质问题来说都是隔靴骚扰,也可以说讲的根本就不是佛教问题,而是把社会问题的假佛家化扣到了佛家身上。
这就好比一个坏人,装扮成了佛家人,做了坏事,但人们却把问题扣在了佛家身上,这是以人乱教,以人废法,是真正搞研究的人所不取的,而老甘就犯了这个错误。
迦牟尼佛灭度时,教弟子四依法:第一、依法不依人;第二、依义不依语;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第四、依智不依识。在今天来看依然是智慧的闪耀,智者当谨记。
2、关于出家问题
老甘认为剃度披上袈裟就是出家了,但实际上出家只是一种佛教的受戒形式,真正的出家指的是出生死之家,出烦恼之家,佛家的根本任务就是运载众生出生死河,解决众生的生死大事。所以一个人虽然身在红尘,但心无挂碍,这也是出家,若一个剃度的出家人,虽身在佛门但心系红尘,那是魔子乱佛正法,不是真出家人。
之所以有出家人,那是为了继承佛教传承,令人间佛法僧三宝不断,传佛心灯,出家人要勤苦修行,梵行清静,以引领大众同登彼岸。
老甘认为释迦摩尼佛出家是不承担家庭责任的,是不讲忠孝仁义,这是极为严重的误解。
乔达摩悉达多出生第七天,母亲就去世了,是姨母养大的,成释迦牟尼佛后,其母已转生在忉利天,佛祖为报生母之恩,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九十天,留下了《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甘先生应看下。佛家以众生生死为己任,六道众生在肩,菩提路上不舍一人,岂能不讲忠孝仁义?佛教早课每日早晨在《楞严咒》中都会唱诵道:“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泥洹就是涅槃,可见佛家救度众生之决心。
佛家大乘讲自度度他,地藏王菩萨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无上承担精神救度众生,对众生尚且如此,佛家会抛弃家庭而彻底不顾吗?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先后度了养育自己的姨母,度了自己的堂兄堂弟妻子儿子等,后又度了自己的父亲,父亲证悟而逝后,佛祖亲自送终扶棺,还曾度了抛弃自己的侍者,难道这些都是不忠不孝不义?
佛教中忤逆父母是下地狱的重罪。歌利刺母,其母就是佛祖所救,佛最后劝导歌利皈依佛门,但其因弑母业报深重,是一个疯和尚,可见不孝的罪障。佛家是非常重视孝道的,《地藏经》、《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佛说入胎经》等,哪部经典不是感天动地的孝义?佛家每日早晚课都要回向,回向偈中就有上报四重恩,四重恩中就有报父母、国家之恩,何来不忠、不孝、不义之说?
所以甘先生对佛教的误解太重,可以说完全是信口而言。
3、关于化缘
佛教讲缘生缘灭,佛教是因众生烦恼而生的,来为众生解除烦恼,化众生之执着,令众生远离生死,回归清静本然,回归本性则智慧无碍,智慧无碍则能救拔世间疾苦,使世间善道循环。
对于一般僧人来说是外乞食以资身命,内乞法以资慧命,重心是乞法,目的是先自度,勤苦修行后,明心见性,有了智慧后再度众生。而佛教的衣钵是传播正法的象征,甘先生却把它说成不劳而获的象征,实在是过于荒唐了。
更为严重的错误是甘先生认为佛教为了珍惜生命,怕伤害蚯蚓蚂蚁等就不种地了,而是甘愿不劳而获,这更是谬之千里。
唐朝的“百丈清规”提倡的就是农禅生活,“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就是百丈大师倡导的,农禅并重是佛家重要修行之一,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就是典型的农禅并重的例子,真不知你的那些道听途说是从何而来的?中国社会的农禅并重的风气是怎么来的?不就是从佛家而来的嘛,现代禅林的生活禅,这些修行方法不都是从佛家的四住行持、农禅并重等演化而来的嘛,真正的禅宗大德没有不劳而获的,除非他老的实在走不动了,难以工作了,不能讲经说法了,不然他一定会亲力亲为的,不亲力亲为,他承受不了因果,“菩萨畏因”,大德们没有一个不畏因的,因种的不好,果报必然歪曲,还怎么成道。
佛家有句话:“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一个出家人接受了施主一粒米的施舍,如果不勤修佛法,那么未来的业报就好比须弥山一样大,生生世世做牛做马都还不清,但一些披着袈裟的魔子当然不管这些,会不断造恶,但是这些造恶的,未来必定报应不爽。
关于一些外道借助佛门敛财等各种问题,佛早在2000多年前就预言的明明白白,并通过《楞严经》等来揭示这些人是如何伪装的。佛家讲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楞严经》就是讲破妄显真的,只要认真学习《楞严经》,开悟并不难,同时《楞严经》还开示了二十五种圆通法门,这是佛法实证的法门,更重要的是《楞严经》种讲了五十阴魔,鲜活地揭示了末法时代欲乱佛法的众生相,讲骗财骗色、诽谤佛法、冒充佛家讲邪法等等现象,这部经是佛教的正藏法眼,是照妖镜,居士是很推崇这部大乘经典的。建议甘先生看一看,几乎甘先生问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部经文中找到答案。
释迦牟尼佛在涅槃前三个月,对诸比丘、诸菩萨及无数众生宣说了《佛说法灭尽经》。经中说:“吾涅槃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着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噉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
佛祖在《楞严经》、《佛说法灭尽经》、《佛藏经》、《大宝积经》、《杂阿含经》、《像法决疑经》等诸大小乘经典中多次申明法末时代的佛门乱象,让佛门弟子引以为戒。
4、 关于布施与供养
这两个问题,甘先生谈的都是错误的N次方了,错的不能再错了,可以说错得让居士默然。
首先,甘先生认为布施就是把钱财分出去,这太狭隘了。佛教的布施是平等施,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三者的结合,布施是六度之一,佛祖割肉救生,连自己身上血肉都能布施,佛教的布施怎么会像甘先生说的那样狭隘?《无量义》偈颂中:“于法内外无所吝。头目髓脑悉施人。奉持诸佛清净戒。乃至失命不毁伤。”肉身且留不住,真正的佛家弟子还会贪恋什么财帛吗?
关于供养问题,什么是真供养,佛经中多次谈到供养的本质问题,明白佛经中的一句一偈,明心见性了,这是真供养,这个供养比你供养十方无量佛菩萨功德还要大,供养须弥山那样多的珍宝与明心见性相比,都根本不值得一提,建再多的寺院,供奉了再多钱财,不明心见性都算不上真供养,只不过是在佛家与僧人身上种了一些因果,种了一些福田而已。
供养是不论贫贱的,一个大富翁捐给寺院1000万,你知道了这件事情,随喜赞叹,你虽然没有捐一分钱给寺院,但由于起了善心,你的功德与这个富翁一样大,这就是随喜功德。
由于老甘不明佛理,也不修佛法,外行看热闹,信口拈来,所以整篇文章错漏百出,关于念佛与因果等问题都是如此,譬如把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修行当成偷懒,这是根本不明净土宗,念佛、念法、念僧的目的都是为了一心不乱,管理心中杂念,放下万缘,坐见本性,也是一种修行法门,而甘先生只看到了念阿弥陀佛,却不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可以说这就是明确地诽谤佛教了。而有些人又故意借题发挥,在老甘的文章评论中进一步歪曲佛教,这都是不善的结集。因此居士经过考虑之后,还是撰文指出这些错误。
学习是研究与批评的前提,放下这个前提就是捕风捉影,而且这样谈问题的人还容易把自己摆在很高的高度上,却不知贪嗔痴疑慢都在这样的行文中表现出来了,这是智者当戒的事情。
|
草根简介
|
|
正因宇宙辽阔无边,渺小的我才有了自由飞翔的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