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沪深300指数的日K线数据,自有该指数之日起到去年年底,共有近11年、2618个交易日。日内跌幅达到过7%的有22日,相当于每半年一次;收盘跌幅达7%或更多的有13日,相当于每10个月一次。详情如下表:
另外根据统计计算,在日内跌幅达7%的所有日子里,收盘的平均跌幅是6.5%,并不到7%。也就是说,在没有熔断机制的情况下,日内跌幅达到过7%的情况下,平均的可能是回稳到跌6.5%的位置。也就是说熔断机制能起的作用一般而言不是扼制进一步的下跌,而是阻止见底后回稳的倾向,强制大盘收出一根骇人的光脚停市大阴线。
没有熔断机制时,在涨跌停机制下的指数还能再跌多少呢,实际上最多也就再跌1、2%。已经跌7%了其实也不必为回避可能(但不见得)多跌那一点而施以停市的极端措施。从上表可见,日内跌幅达7%的日子里有59%的可能收盘时跌幅也达7%。就算从这个角度看,熔断机制能起到“有效”作用的机会只有6成,仅略过一半,对于停市这样的极端措施,也是不值当的。
获得以上这些数据并不难,在普通交易者可得的通达信行情软件中只需如下的小程序:
{统计有沪深300指数以来日内跌幅达到7%的次数:}
lc7:=if(c<=ref(c,1)*0.93,1,0);{收盘跌幅不低于7%}
l7:=if(l<=ref(c,1)*0.93,1,0);{盘中跌幅不低于7%}
slc7:sum(lc7,0);{收盘跌幅不低于7%的日数}
sl7:sum(l7,0);{盘中跌幅不低于7%的日数}
jdf:sum(if(l7,1-c/ref(c,1),0),0)/sl7*100;{盘中跌幅达7%的日子总的收盘平均跌幅}
从今年头四天指数熔断机制的施行结果可见。熔断机制具有3.5%→5%→7%台阶引导作用。只需先奋力急进3.5%,其后市场各方将自动为熔断机制裹挟而加入相同的方向直至达到7%而停市。如此以小得多的代价(有效交易时间和交易量)造就一根极具威慑力的光脚停市大阴线(或光头停市大阳线,如果主动方的意愿是那个方向的话)。
但没有熔断机制的话,你奋力急进3.5%会有怎样的后果呢?如上表,收盘跌幅达3.5%的日子平均三周多(16个交易日)才有一次。这么低的可能性,当市场比如跌向3.5%之时,市场中的逆势交易者会更多地进场捞低位筹码,抛盘也会因担心低位失去筹码而减弱,这会使得下行不再那么容易。但有了熔断机制,有了熔断目标的指引,买盘力量会受到抑制,抛盘的力量会因对失去流动性的恐慌而加剧。
熔断机制会助长而不是限制行情的单向激进,这在新股上市首日是一个常态。另外,涨跌停如是一种半熔断机制,也会中断流动性和大幅减少有效的交易时间(虽然表面上会跨越相对较长的自然时间),从而促进行情的激进。设想新股上市首日不设熔断和涨跌停限制,最好实施T+0,首日的有效交易、激烈拼杀的结果,会落定在涨幅普遍在400%以上吗?当然不大可能。即便偶尔如此,其后更可能的将是不断的跌停之路以警示其余。
总之,熔断机制,涨跌停设置和T+1交易制都是为降低流动性服务的,都限制了交易的进行,从而帮助操市者或庄家以较小的代价推进行情。
这些机制表面上的理由是旨在抑制日内可能的巨幅波动。即便真的是为这些也完全是多虑了。价格方面日内的巨幅变动如果是有合理缘由的,应当允许其一步到位以体现市场的效率;而不合理的日内的巨幅波动自会遭到市场本身的打击,专业的投资力量会猎取从而抑制这种过度而无序的冒进,令其平复,而后少来。充分的流动性、充分的交易总是有利于产生合理的市场价格的。
上面的道理和前面的统计计算难吗?不难。那么中国的证券市场为什么制度上总是变来变去(比如新股发行规则吧)却依旧弊端重重呢?原因嘛,唉,金融市场中也没多少新鲜玩意儿,就是投资大众一方缺乏沟通能力,结果能行的制度,不管表面上如何说辞(话语权也不在投资大众的一方)骨子里总还是为其对面方服务的。对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敢乐观。
这里我有一个立论。过去的这个星期中的大跌明确有一个首要的元凶,就是指数熔断机制。反方会提出是市场本身需要下跌,指数熔断机制只是促成快速下跌而成为替罪羊。这些善于事后追认理由的人提出的理由有,上周出现的新情况包括人民币汇率下跌,外盘下跌,注册制的可能加速。
这里想说的是,人民币汇率新一轮的下跌从去年11月3日就开始了,而那以后一直到熔断机制推出之前中国股市总体都是稳定向好的。至于外盘,人家是处在高位(不似中国市场),有所下跌也是极平常的;何况外盘和中国市场早已根本不知是谁在引导谁。
至于注册制的可能加速,这一空头大棒早已不知挥舞过多少次了(当然,这么好的空头利器未来依然还会不时派上用场),并非多么意外的因素。不过,管理方在注册制进程和未来施行力度方面一直以来的暧昧和模糊策略不能不令人质疑它是站在投资大众一方还是对面那方。因为如果管理方对投资大众怀着好意的话,应当明确注册制进程的大致时间表并少在这方面爆什么超预期,也应对未来实施力度表达出明确的节制态度,保证会呵护到市场和投资大众的利益。往大了说,金融市场的稳定不也关系到中国的经济运行吗?管理方对未来注册制的实际施行不会因为过激而危及股票市场的根基仍然是负有责任的。管理方能明言保障这一责任吗?对此我不敢乐观,因为那不是金融资本主力(于当下为空头)所乐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