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求学生翻译?
2015-01-18
第一,翻译最容易帮助老师看出学生理解上的问题。翻译是老师对学生的状况和程度作出“诊断”的最有效办法。
第二,翻译帮助学生走出似懂非懂的状态。我大学时曾读过一个故事:一位年轻人被录取为世界顶尖的海洋生物学家的博士生。他不敢相信自己有如此运气,兴冲冲地到教授办公室报到。第 一次见面,教授给他的任务是观察实验室鱼缸里的一条鱼,记下其主要特点。这位年轻人半小时就观察完,跑去汇报。教授说他连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有看到,不合格。他回去再观察,格外留 心,花了整整半天的时间。但教授看了笔记后,仍说他不得要领,必须继续观察。结果,他花了几天时间观察那条鱼。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一个特别有效的方法,就是对着鱼写生。一旦画 起来,马上发现许多过去没有注意到的特点。翻译,其实就类似这个观察过程中的写生。
第三, 应试教育,造就了中国学生的许多毛病。这些毛病已经成为本能,非常难改。比如,考试就是为了得分。有不懂的地方,要猜 ,要掩饰自己的无知,大面上看得过去就可以。这套应 试习惯,被带到阅读中来,为害甚大。有些学生,当碰到不懂的地方时,不是主动去向老师暴露自己的无知,不是主动求教,而且猜一猜,躲过难点,掩饰自己的问题,企图含含糊糊蒙混过 关。明明不懂,还要装得差不多懂了。这一套开始是用来骗考官、骗老师,久而久之,形成本能,开始骗自己。弄得明明不懂,还觉得自己懂了。这好比去医院看病,病人不仅不告诉医生自 己的症状,而且要装得什么事情也没有,生怕医生看出自己的问题。具体地说,中国学生读英文,不懂的地方就去猜,而猜的依据是自己脑子里已经有的一些概念和知识,最终以自己的观念 解读和扭曲文章的意思。英文写作恰恰相反:作者必须提出新见解、讲一些过去人们脑子里没有的东西,挑战读者脑子里的陈见;否则文章就没有价值、甚至不能发表。但是,许多中国学生 就是习惯于凭借脑子里的陈见去猜那些试图打破自己陈见的文章,结果自然会背道而驰,即把作者的新思想扭曲成自己脑子里既有的陈见。这样就形成了刀枪不入的思想封闭。在这种习惯下 ,学生也许多了多年书,但是总是用旧识拒绝新知,什么也学不会。
第四, 翻译使学生没有这种不懂装懂的机会。有些学生可能抱怨:翻译太花时间。其实,如果对文章领悟透彻,把领悟的东西写出来,就象写短信一样轻松。这确实要花些时间,但不至于太 多。许多学生怕花时间,其实不是怕写那几个中文字,而是怕花时间把文章搞懂。他们不懂装懂地瞎懵惯了。那样当然省时间。但是,真正把貌似简单的东西搞懂,则非常费时间。这是死功 夫、笨功夫,无捷径可走。你如果不肯花时间解决自己碰到的疑难问题,学多久也什么都学不会。
第五, 翻译不是翻个大概意思,不是意译,不是追求文从字顺,而是直译,即把每个字、每个语法结构的意义都翻译出来,哪怕翻译出来的中文疙疙瘩瘩。有些英语文辞中的省略,如果在译 文上需要交代,就放在括号里。文章的某一句中究竟省略了什么,一般通过上下文即可判断。有些学生,经常把作者没有写的东西加进去,全凭自己的想象和猜测。这种习惯,在美国有可能 被视为造假,万不能养成。总之,翻译的目的,是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地理解文本的每一个细节,也帮助老师诊断学生的问题究竟在哪里。最好的方式,是用一个完整的文件翻译,一段英文, 一段中文翻译。一段一段地英中对照,便于老师批改。作业完成后,文件名称要包括文章标题和学生姓名,用附件形式寄给老师。便于老师存档查找。
|
草根简介
|
|
北京大学中文系,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曾任南方都市报评论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主办《北京晚报》专栏“百家言”,2002年日韩世界杯期间加盟《足球》,现为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著有《直话直说的政治———薛涌美国政治笔记》一书。本博客刊载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以各种形式转载。转载授权联系地址为:evasicunxue@hotmail.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