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象:
《论语》治国篇:仁政 |
评论人:
价值重构
查看评论专辑 |
何为仁政?讨论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各自的标准。如果标准不一致,任何讨论、争论都毫无意义,是舍本逐末。所以什么是仁政?首先要看其立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什么?如果能够建立起大家共同认可的普世价值观,那才可以研究讨论。并且应该发展地看问题,就是要与时俱进,要随着人类对宇宙、对人及人类社会认知的范围的扩大而变化。 |
2019-05-13 |
|
评论对象:
《论语》齐家篇:仁义 |
评论人:
唐启正
查看评论专辑 |
世界上面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都是要有条件的,不可以孤立、单方面地提出来,否则便不成立。儒学系统也是这样,请看条件如下:
《礼记·礼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如果没有达成这样的社会条件,那就是处于矛盾特殊性的阶段了。例如孔子被困陈蔡时,不知道子路从哪儿搞来了一口猪,杀了煮好后先敬孔子。孔子问也没问,接过就吃。
如何对待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孟子·尽心下》讲得分明:“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照此办理之结果,理所当然是会造成统治者们“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论语·尧曰》)”之悲凉结局的。 |
2019-05-08 |
|
评论对象:
《论语》齐家篇:仁义 |
评论人:
唐启正
查看评论专辑 |
《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我的浅译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假如不是采取正当的方法,那就不要去得到它;如果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了它,必会造成难以想象的恶果。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弃的,但假如不是采取正当的方法,就注定摆脱不掉它;即使用不正当的方法摆脱掉了它,亦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君子要是离开了仁德,又怎么可以叫做君子呢?还用什么来成就君子的好名声呢?做为君子,绝不应当用哪怕一顿饭的工夫去背离仁德。在意气风发、努力拼搏上进的时候要这样做,在时运不济、忙于生计的时候也要这样做。” ) |
2019-05-08 |
|
|
评论对象:
《论语》齐家篇:孝道 |
评论人:
frizzy
查看评论专辑 |
初级的孝顺:就是供养父母衣食车马不缺。
中级的孝顺:就是呵护父母的健康,常常让父母身心快乐。
高级的孝顺:就是在内解决父母的一切难题,不让父母忧心;在外自己做好五戒十善,经营好家庭事业,光宗耀祖。
顶级的孝顺:是引导父母修行佛法,解脱死亡的恐惧!
无论有多少财富、多少名誉;曾经多么健康、多么长寿、时候一到终归散灭。人生在世,到头来都是过眼云烟! 供养什么东西,都不如解脱生死更有意义,劝父母学佛念佛才是真孝顺! |
2019-05-06 |
|
评论对象:
《论语》齐家篇:孝道 |
评论人:
frizzy
查看评论专辑 |
百善孝为先
贫穷的父母,钱到为孝
病弱的父母,出力为孝
孤独的父母,相伴为孝
脾气暴躁的父母,理解为孝
勤俭持家的父母,勤快为孝
有主意专权的父母,顺者为孝
病患的父母,多份照顾为孝
唠叨的父母,聆听为孝
父母对你的期待,你能让他们如愿就是尽孝
要知道,行孝莫能等。 |
2019-05-06 |
|
评论对象:
前言 |
评论人:
huangkaitai
查看评论专辑 |
深有同感!中国文化人之道!
继续沿着西方文化的路线走下去,科学这把屠刀就落下来了。 |
2019-04-30 |
|
|
评论对象:
永远的孔子(2) |
评论人:
唐启正
查看评论专辑 |
古时候儿,华夏国土上面的每一个私塾,每一位学者,都是一个自觉不计私利、弘扬孔孟之道天下为公、仁者爱人的宣传教育基地,都是一个社会正能量发光发热、以义为先的基层战斗堡垒。由此很多朝代,都能够产生盛世的辉煌。没有这些社会优良结构性光明精神火种的存在,历朝历代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起义造反,根本就不可能形成运动。
毛泽东时代,所有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基层党小组、村委会、街道办,正是华夏古国数千年薪火不绝的光明精神火种、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新时代存在,也都形式不同、实质相同地发挥着同样的上述功能。明眼人当识:这可都是圣人级别的漆抟功夫,非顶级政治家莫能为之。
但是现在,光明精神火种散在民间无力发声,身在高位者不少都是稻粱谋辈利字当头,由此社会基层组织中的不老少,竟然蜕变成了社会负能量恶势力的黑窝点。令人震惊而担忧。
仅仅采用打黑除恶的行政手段,而不是以华夏古国深入人心之信念教养来占领基层阵地,是不可能凑功的。因为毛泽东在文革中高瞻远瞩地说过:“思想文化方面的阵地,无产阶级如果不去占领,资产阶级(修正主义)就必然地要去占领。” |
2019-04-29 |
|
评论对象:
《论语新编新解》目录 |
评论人:
唐启正
查看评论专辑 |
拥有二千多万粉丝的罗振宇《为什么今天还要读论语》:
“非常惭愧,我也是到了大学时代,才第一次把《论语》读了一遍,但是我至今的印象非常深。那一次的体念非常奇怪:就像是在一个万里之外的外国,突然发现到处都是熟人。”
民谚:“只因为走得太远,所以找不到回家之路。” |
2019-04-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