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象:
学习斯诺登经营互联网 |
评论人:
bbfactor
查看评论专辑 |
这是一位老者对中国互联网的期望,属于一种民意,我国的互联网开发机构和人员应该给予重视。 |
2018-04-11 |
|
评论对象: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面临封堵 |
评论人:
新超越
查看评论专辑 |
呵呵!印度入秋真的撤军了。
==============
4楼新超越:印度也真是太有点鼠肚鸡肠了,中国修条路就心理不平衡了,就出来找茬吵架。但时间会慢慢让印度等国对中国这些是经济建设也好,是国防建设也罢等做的事情习惯成自然滴。
只要印度不向公有制过渡,就是心理再不平衡也是超不过中国滴。虽然中国的私有化改革和人口计划生育延缓了经济发展速度,帮了印度等国的很大忙,但毕竟中国还残存着一百多家大国企的中流抵柱在支撑着中国。印度比中国差的就是这唯一的一点优势。其他都是次要的因素。但就这一点对于印度来说,想做就比蹬天还难。印度目前的那些所谓的经济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基本上是没什么大用滴。
就这么点屁事,别总吵吵打架行不?架是打不起来滴。到了入秋就都风平浪静了。
2017-07-17 |
2017-08-29 |
|
评论对象:
中印对峙:中国陷入窘境 |
评论人:
shalako
查看评论专辑 |
tony,
你说的那些对印度施加压力的种种措施,最终目的是什么?在"一路一带"的新长征路上,中国为自己制造一个敌人?
印度对中国"一路一带"计划不感兴趣,或戒心重重,但至少还没有有意破坏,或为了自己的利益,用外交/经济的方式间接地予以消弱/抵制。如果中国对印度长期实施你说的"军事/经济"压力,印度现在对"一路一带"三心二意的抵制/怠慢,可能转变为一心一意的破坏。
"西出阳关无故人"? No, 根本顾不上在夕阳下享受难遇朋友的孤单,阳关外行路人将忙着面临无处不在的意外危险。
"到处是怒吼的枪口,遍地是复仇的火焰", 套句电影"地道战"中的旁白。
|
2017-08-21 |
|
评论对象:
中印对峙:中国陷入窘境 |
评论人:
shalako
查看评论专辑 |
tony,
1
我在8楼讨论开始时,特意提到草根网部分网民的表现,在自己的观点无法延续时,转而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这段貌似与当前中印争端没有关系的评论,实则时为了找到国人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然而然但极其狭隘的普遍思维方式/行事规律。其普遍程度在这次政府的国际/或民间的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而这种表现的结果,恰恰让中国政府从前的一些行为变得无法解释,今后可能的行动举步艰难。
如那位"时寒冰"先生"印度要对中国开战的惊天豪赌"一文中对印度总理过去的历史的论述及过分解读,及国内媒体对其过去的个人经历突然显露出的兴趣,与草根网部分网名的做法如出一辙。
其中的原因,都是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思维方式,以为对"当事人人身攻击",不仅可以间接否定此人的观点,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观点找到一种适时/方便的非逻辑避难所。
不同的是,草根网民使用猜测/编造的方式,而政府媒体/草根网民则过度解释印度总理的个人简历。
|
2017-08-21 |
|
评论对象:
中印对峙:中国陷入窘境 |
评论人:
shalako
查看评论专辑 |
tony,
4
现在人们似乎逐渐认识到事情的尴尬及危险,草根网上喊杀印度的文章越来越少。无济于事的68个警告之后,国内宣传媒体似乎也终于知趣地淡漠下来。气愤之余,指责之后,人们或许不得不面对不甚美好的现实,do some soul-search,并开始思考战争之外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是好事。
5
尽管不足取,但用一个小战争解决战争之外问题的做法(巩固地位,疏解民怨),在特殊的情况下也未尝不可。如果必须这么做,就找一个把握大的小国试试身手。同是文明古国,也有13亿人口/原子弹,对中国来说,印度是一个与虎谋皮的错误选择。
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上策。谈判解决问题吧。
|
2017-08-21 |
|
评论对象:
中印对峙:中国陷入窘境 |
评论人:
shalako
查看评论专辑 |
tony,
1
解决两国争端的国际惯例是,谈判为最初选择,战争是最终手段。
印度的做法符合国际惯例:在中国修路开始后,印度巧妙地用非武力方式拿到谈判筹码(占了一块儿地之后),随后提出谈判解决争端,制止中国修路行动,把自己置于争端的主动地位。
中国政府哑巴吃黄连后,愤怒地把"谈判-战争"的顺序弄反了,沸沸扬扬/天下皆知/以史为镜地扬言武力解决,让自己陷入"谈也不是,打也不是"的被动局面中。
2
网上看到国人把印度率先提出谈判的做法视为"印度吓弱了"的说法,这或是中国社会无法讲理(谈判解决问题)环境下自然而生的错误判断:讲理(谈判)是服软的表现, 吵架/打架是勇敢的象征。
这或也是中国政府的思路,把印度提出"谈判"的做法视为自己最初警告下表现出的"软弱", 于是"易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地连发几十个个严厉警告,以为能把"已经服软的印度"吓回去。
3
68个警告?有那么多相关部门么?
就警告的权威性/严厉性/威慑力/急迫感来说,应是物以稀为贵。雪片般飞来的警告,大大弱化了"警告"原有的意义,不仅会让印度对其熟视无睹(也看不过来),而且暴露了自己的色厉内荏。
(要不,不仅让农业部/中国妇联/计生委分别发出警告,让上海幸福小区也在榜上有名,凑齐100个好了。)
警告的目的是要把对方吓回去,就发一个,给出最后期限。警告不成功, 大兵压境的军队用实际行动兑现警告中的"言辞"。
|
2017-08-21 |
|
评论对象:
中印对峙:中国陷入窘境 |
评论人:
shalako
查看评论专辑 |
中国也低估了印度在洞郎地区对峙当中的雄心,因为那或许关系到印度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的问题。中国对此估计不足!...
目前机遇还在中方,但必须做好准备。
第一有打大战的准备;
第二有先发制人的决心能力和勇气!
***摘自本文
4
在社会道德稀薄的当今中国社会,人们在草根网上可以不顾颜面地为所欲为,但中国政府似乎没有置国家整体利益于不顾的权力。
尽管几年来屡屡重复,这次最初的"估计不足"是一个"可以搪塞的判断小失误"。如果控制它引发的被动局面(damage control)的同时,做争取最小损失结果的努力,将不会使这个小失误在历史书上留下任何记录,连一个注脚说明都不会有。但如果放纵自己而最终导致中印战争,那这个小失误,及由此可能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必将一并作为一个无法原谅的人为错误记录在中国的历史书中。就如某个欧洲小国(南斯拉夫?)的一个什么人物的遇刺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而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中国政府这一最初的"估计不足",可能导致中国/世界一个与之比肩大灾难。拦是拦不住,不怕在中国/世界历史上记上这一笔,就做。
中印都想当世界大国,这就是大国可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肩负的责任。
但我相信中印两国决策人有判断事物轻重/定夺情况缓急的智慧:在国家利益面前,任何人的颜面都无足轻重。
|
2017-08-21 |
|
评论对象:
中印对峙:中国陷入窘境 |
评论人:
shalako
查看评论专辑 |
中国也低估了印度在洞郎地区对峙当中的雄心,因为那或许关系到印度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的问题。中国对此估计不足!...
目前机遇还在中方,但必须做好准备。
第一有打大战的准备;
第二有先发制人的决心能力和勇气!
***摘自本文
3
至少本篇中,博主承认了中国政府显而易见/无法否定的最初错误,"认识不足"。这一点,比大多数国人的认知要客观得多。
但其后的建议,却又否定个这个认知,劝说政府被自己最初的错误决定所牵引,走上一条"一错再错"的战争不归路。
博主的意思说白了就是, 既然最初"认识不足",以为"修条路"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导致了目前的"窘境",那干脆将错就错,为自己最初的"估计不足"的小错误打一场"大战"。
再简单说,"穷山恶岭中的一条路"最终导致【导弹横飞/核弹上膛】的"世纪大战"。
思维,要爬过多少"扭曲逻辑的雪山",走过多少"背弃常识的草地",方能踉跄到"稍作休憩的延安",找到不稳妥的暂时归宿?
说白了,人要有多么自大/疯狂,才能在错误的路上走这么远?
|
2017-08-21 |
|
评论对象:
中印对峙:中国陷入窘境 |
评论人:
bbfactor
查看评论专辑 |
shalako:
又见您发牢骚,是不是又被人给辩得招架不住了?
明天我有篇稿子要发出来,其中由于钊哲给您整《论语》,所以再次涉及到了您。由于您8楼这一通牢骚,还提醒我对那一段进行了一下修改。
希望您明天能够踊跃发言,并表达看法。 |
2017-08-21 |
|
评论对象:
中印对峙:中国陷入窘境 |
评论人:
shalako
查看评论专辑 |
中国也低估了印度在洞郎地区对峙当中的雄心,因为那或许关系到印度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的问题。中国对此估计不足!...
目前机遇还在中方,但必须做好准备。
第一有打大战的准备;
第二有先发制人的决心能力和勇气!
***摘自本文
2
这种草根文化,在此次中印争端中政府的表现中一览无余地得以展示。
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草根讨论问题没有任何实质的个人损失(如果人们不认为对自己话有一种责任,不认为辜负这一责任是一种个人损失的话),这次政府至今整个过程中的种种行为,却给中国的国家实质利益来带了巨大的潜在威胁。
如果说草根文化影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躲避现实,同样受此影响的中国政府官员,或错误地认为自己国内"说一不二。没商量"的操作形式可以延伸到国际行为中去,不会引发任何不可收拾的结局的话,那说明中国政府官员有一种坐井观天的局限性。这或是中国外交困境的根源。
对国内百姓的呼声加以选择的满足/抑制的做法或熟能生巧,但面对他国为自身利益所做的种种会给中国利益来带损失的努力,中国政府除了武力威胁外更多是一筹莫展,导致中国近来的国际行为更多以败北收场。危害更大的,是过程中的各种异常的操作方法,让世界看到中国拙于世界认知的通常操作程序思维方式。
就如草根一些人为保护颜面的行为恰恰最终让自己颜面尽失的结果一样,中国政府如此操作的结果,恰恰让自己宣称"和平崛起"的承若在世界面前大打折扣,自身推动"一路一带"的种种不懈努力,反而成为"一路一带"计划人为铺设的额外障碍。
|
2017-08-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