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与私
2016-05-03
说到公有、私有,就必须提到公权、私权、政权
权是什么?权是衡器。权力,是决定利益最终归属的力量,谁拥有操作分利的权力,谁就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理来分利,从而有可能使自己利益最大化!
按马克思的说法是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而权是什么呢?在无穷无尽的矛盾构成的世界中,权就是矛盾的焦点,权力就是移动焦点的力量。
私权的概念起始于人身权、财产权,后来进一步扩展到法人的相关权力,具体而言私权包括:公民财产权(物权、债权、继承权、知识产权中的物质收益权),公民的人身权(人格权、身份权等),企业的财产权和商誉权等,各种党派、团体组织的财产权等等。
所有这些私权各自都是自主、独立的,相互平等地交往,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私权社会,私权社会中的各个独立个体在交往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于是公权概念应运而生。
公权本应是服务于私权社会,因私权社会中各种关系和矛盾需要不断及时调整的需要而存在的,现实中公权则往往不能很好的完成使命,这就又涉及到了另外一个概念,政权。
政权是什么呢?政权就是操弄公权的资格,广义来看,任何团体的主事者执掌的都是“政权”。狭义的政权,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政府所具有的权力,从世界范围来说有2种取得的方式:
其一就是暴力+欺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以何逐?军队。军队从何而来?利用底层民众对现实的不满情绪,给他们描绘一个美好的但上下几千年从未真正实现的美好未来,然后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过程古称窃国,实际上细究其过程则不可以称为窃了,故而本文称其为骗国。
得之,何以守?建一套从上至下的等级体系,养一批为主子的文治、武功鼓与呼的奴才,帮助治理蝇营狗苟只为了一张嘴的顺民、奴隶等臣民,这即是文治与武功两手都要硬的威权体系。
其二是为平等、自由之公民,在尊重契约精神的前提下,让渡自己的一部分私权,从而使得群体的公共利益得以实现。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个体溶于群体,个体对群体既有权力也有义务是为公民。
“公有”“私有”这样的话题主要是集中于企业权益归属的讨论范畴,这里我们需要用到“广义政权”的概念,需要查看操作利益分配的具体是怎样的“机制”,它所遵循的利益分配原则是什么。
如果是一群人在尊重契约的前提下,平等、自由的组织起来的,利益分配的方式以契约约定,并且不违公序良俗,那么这群人是有独立人格的公民,由公民群体组织起来的企业形式都可以称作是民企。
民企强调契约,强调公序良俗,强调“个体”与“群体”的权责利对等,民企可以有4种形成方式,这4种方式统称为众筹,众筹在世界范围的实践来看主要存在4种方式,他们分别是股权众筹、债券众筹、捐赠众筹和购买(或说奖励)众筹。
一些人出于特别的原因把民企蔑称为私企或者私有制企业,因此在一定意义上“私企”与“民企”是同义词;与“私企”相对应的词汇是“公企”、“国企”或者“公有制企业”,另有一些人把“公企”、“国企”“公有制企业”通称为“官企”,“官企”、“民企”、“公企”、“私企”这些词汇彰显了当前中国社会的割裂与深刻的矛盾对立。
而事实上公有制是什么呢?它是当年苏联人机械教条的解释马克思主义时候的“发明创造”,是在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中没有契约概念的产物,主要靠暴力与欺骗维系社会运转时的一种说辞,公有制单方面强调“个人”对“集体”的责任与义务,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对立关系,这种“强调”不是像民企那样在企业内部以道德为基础的自组织,而是需要一个外部力量才能实现,是一种“个体”与“群体”之间权责利失衡的分配方式。
何为公有?公有是与私有对立的概念,不私即为公。公与私在逻辑上是对立的,但两者却是共生的关系,谈私必然讲公,说公必须道私,两者互相依存,不可能单独存在。公有制的制度体系里不需要讲信用,不需要讲道德,不需要讲权责利,一切只看主政者的文治与武功,主政者可以不讲信用,但要讲仁义,可以不讲道德但要施奖惩,可以不讲权责利但需要党同伐异,需要洗脑,需要宣传无私奉献。
总之,平等、自由的社会,不需要分公、私,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完整的、权责利统一的个体,而强调公私对立的社会,必然是壁垒森严的等级社会,非如此就无法维系公与私的对立关系,非如此就无法保障政权的稳固与子子孙孙无穷尽的传承。
最后一句话:喜欢强调公与私关系的人不是强盗就是骗子!
|
草根简介
|
|
本人生于70年代,父母早逝,靠自立自强的决心创业。十年后的今天我破产了,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完全彻底的无产者的身份决定了我的思考,希望与更多人探讨关于社会、关于人生的问题。喜欢我的可以加QQ:17703738,注明草根网友我会通过验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