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大地的美丽就不孤独”认识由来
2016-02-16
“我有大地的美丽就不孤独”,这个思想是我在海南面朝大海、美的环境中深深的认识和感叹。
孔子的美,着重人与人关系的仁,而西方宗教的美,在询问:太阳、月亮、大地、空气、五谷、树木花朵、动物,这无限丰富的给人类生命带来生存保障和快乐的世界事物,是哪里来的?它在思考人类更广阔的生存和幸福的自然背景,因此而形成造物主的认识,及相应的上帝的信仰。
纵观世界,中国这块土地,是最丑陋的被糟蹋,因为它的文化只自私的关注人的自己幸福,至多是以人为本境界,而其它文化关注和尊重自然界其他事物,要比中国好的多,因此,它们的环境要比中国保护的好。
其实,孔子文化只强调人与人仁爱,而不关爱自然万物,也是一种以邻为壑的倾向。不关注自然万物,就会漠视自然万物,就会很轻易的去侵犯和损害自然万物。
“我有大地的美丽就不孤独”,是在认识和享受天地之爱。
基督教文化就是一种天地之爱,它说世界的一切都是造物主创造,它思考了有个万全万能的上帝,而且是人格化的上帝,因为一切是上帝创造,因此人类尊重外部世界和自然界其他生灵,就应该是天经地义,虽然人类做不到这一点,但是应该去精神上信仰它是真理,于是这种精神信仰的宗教文化或多或少会增加人类对自然界其他存在物生命的友善。
但是在孔子学说中,只有人与人关系的仁爱,而且这个爱还有礼的秩序等级性,比如,新中国号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了,可是在新社会“礼”的等级秩序中,农民的待遇是最差的,也就是社会给农民爱的待遇是最低的,而给政府领导人爱的待遇是最高的,在政府官员中,又人为的规定了由低到高爱的不同待遇,至今还是如此。
试想,一个文化只关注人的自私自利的爱,由此煞费苦心的逻辑的人为的规定了不同人群的爱的贵贱秩序,那么这种爱的文化还有多少精神去关爱人的外部世界,即爱大自然呢?
因此,今天中国的环境被毁灭性的破坏,我们要根本的从中国文化价值观上去反省和批判。
有人会说,中国文化的老子倡导“天人合一”,他是信奉自然主义的,我对此反驳:老子的自然主义不是人格化的,老子没有造物主的概念,也即没有博爱的思想,老子的自然主义思想,是万物各逐私利的认识,中国小农自私自利、自我满足的观点即和老子自然主义思想一脉相通。
老子思想区区五千字表达,只能粗线条的蜻蜓点水的表达一些生命经验的洞见,老子远不是思辩性的心灵精神认识,即基督教一样的心灵精神的伟大真善美的博爱思想,因此老子和孔子思想一样,因为其狭隘功利性,是不能负荷中国未来文化伟大发展的。
附:我有大地的美丽就不孤独
我只希望快一点回到海南,
大陆是杯盘狼藉沉沦之地,
奔波劳碌而无生命明亮。
美丽的大地,
才是我的母亲,
大地没有了美丽,
弑母的大案啊!
问,何罪之有?
我虽仓惶,
但还不致于遗忘,
有两个不同的世界:
明和暗,
真和假,
善和恶,
美和丑。
悲情啊,
大地不再美丽,
但是我不忧郁,
却让我更是心潮逐向:
我有大地的美丽我就不孤独。
没有海南,
我只有流浪他国异乡,
心灵的故乡,
绝不能安放在污染的世界,
就算它是你长大的地方。
我伤怀,是因为我孤独,
我孤独,是因为我心灵丰富,
我丰富,是因为我坚守精神的向往。
是我背叛了世界,还是世界抛弃了我?
殉道的人,注定背朝大众,渐行渐远。
前方,只日日朝圣美丽的大海蓝天,
还有,让暖暖音乐流入灵魂的梦乡。
|
草根简介
|
|
本名刘晓东,1957年生,在农村插队劳动三年,1977年恢复高考首届考入大学。知识和思想重要部分来自于大学在图书馆的读书自学,1982年初毕业于苏州大学政教系。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工作十余年,1992年评聘为经济学副编审。80年代和90年代初,与国内众多著名经济学者有广泛接触,并编辑出版了中国经济改革理论系列书籍。在国内最早编辑出版《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等著作。1992年主编出版国内首部《中国当代经济科学学者辞典》(上海社科院出版社),收入三千余人。后辞职,自由职业,从事投资。2010年6月起,自觉于思想文化学习,以读书、写作为主。 人生价值:认识你自己。人生信条: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不能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识方法:与爱因斯坦的“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强烈共鸣。爱好读书:广泛涉及历史学、经济学、哲学。价值理念:敬仰孔子的“古之学者为己”和乐天知命,敬仰苏格拉底的追求绝对善的理念,敬仰歌德的渴望生活的美,敬仰亚当斯密的理性的精细的经济思想,敬仰马克思的深邃的历史目光,敬仰爱因斯坦的对自然的宗教般的信仰,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