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版《中小学生守则》修订提七点意见
2014-08-04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应增加性教育、预防地震等内容
教育部8月1日公布《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简称《新守则》),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新旧对照,逐条拜读,笔者认为《新守则》的最大亮点就是,将《守则》和两个《规范》合而为一,这是一个伟大进步。毕竟,《守则》也好,《规范》也罢,无非是正面教育中小学生、规范日常行为,根本没必要搞那么复杂。
为了使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更加贴近时代、更加突出基本、更加易记易行,笔者特提出七点修订意见。
1.每条不要仅限于“三字经”
《新守则》由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即“三爱”与讲文明、讲诚信、讲法治即“三讲”和护安全、护健康、护家园即“三护”构成,共计九条。这样结构虽然好记,但思维容易被框住。建议《新守则》每条不要仅限于“三字经”,可以四个字、五个字,也可以多个字。
2.“热爱人民热爱党”可取消,但要巧妙隐含其中
从《新守则》中可以看出,备受关注的“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内容被取消。首条改为“爱祖国。尊敬国旗国徽,奏唱国歌肃立,升降国旗行礼,了解国情历史”。此前教育部表示将调整内容,以便学生理解掌握。
笔者认为,“热爱人民热爱党”是完全可取消的。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爱祖国”应该是涵盖“热爱人民”和“热爱党”的。此外,为了打消人们的错误理解,可以将其巧妙隐含其中,譬如后面可以加上“新中国是共产党创立的”,“我们是炎黄子孙”等。
3.“热爱科学”不能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而提出的著名论断。尤其对于我们这个长期以来只会制造而很少有创新甚至没有创新的国家来说,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尤为重要!因此,“热爱科学”不能丢,《新守则》要补上。
4.“三护”听起来别扭
《新守则》中的“三爱”、“三讲”都能讲得通,而“护安全、护健康、护家园”给人感觉很别扭、也极不顺口。如果说“护眼睛”、“护耳朵”、“护庄稼”等还能讲得通,试问:“安全”怎么“护”?“健康”怎么“护”?
尤其是“护家园”,若不看具体内容,极让人联想到古代那些给地主看家护院的人。新版《新守则》连“见义勇为”等条款都删除了,你让青少年儿童拿什么“护家园”?总体感觉“三护”用词不当,建议重点修订。
5. 《新守则》不要仅限于九条
《新守则》由“三爱”、“三讲”、“三护”构成,共计九条。为了使《新守则》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建议打破这个框框,可以是八条、十条,也可以是十一、十二条。
6.应增加“预防地震”和“楼梯踩踏”等内容
安全是头等大事。近年来,各地校园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十分严峻,如楼梯踩踏事故、校园凶杀案、校车安全事故等时常发生,再加上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很多青少年儿童被夺去了宝贵生命。
在日本《小学生守则》中,有“遇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时不惊慌,按老师指示迅速行动。”的这样一条内容,建议《新守则》参照之,相应增加预防地震和楼梯踩踏等内容。像英国学生守则那样告诉学生: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7.不要回避“性教育”等内容
青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生最最天真烂漫的时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和智力快速发展的事情,好奇心、求知欲最强烈,特别是中学生到了中学进入青春期对“性”的渴望。儿童性教育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五期,叫五期性教育。因此,接受科学、完整、适当的性教育,注定是青少年儿童各个时期的必修课程。
没有正道的师,邪恶的师就会入侵。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我们对青少年儿童的性教育总是一味地回避,如同“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小学生通过一些不健康的书籍、影像等获得不健康的性知识。英国学生守则第2条很直白地告诉学生: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为此,在《新守则》中,我们不要回避“性教育”等内容。
|
草根简介
|
|
李海年,男,70后。草根智库资深学者、知名评论家。人民网博客专栏作者兼廉政评论员、两会优秀E政建议人、环球网特约评论员、博客中国专栏作家。多次当(入)选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网站十大网友。长篇小说《毛里求斯的葬礼》已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QQ:7271709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