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革发生的原因
2014-06-10
先举一例说明真相分析的重要性。有一个现象:一个学生在自修课堂上睡着了。A老师看见后说,这个学生真懒,一见到课本就想谁觉。B老师说这个学生真的勤奋,这么疲劳了还坚持学习。同样的现象在不同的人看就有不同的判断。可是我们仔细思考分析就可以知道是那个老师说的话符合事实。大家看那个睡觉的学生如果懒惰,那么他完全没必要到自修课堂睡觉,A老师这么说,或许是因为对这个学生印象不好,但不符合事实。所以很多事如果要知道真相,就要仔细推敲分析。
在分析文革发生原因的时候我们要先说两个影响中国民主进程的历史事件。第一个是文革前,毛主席有意退居二线,党政权力基本放开不管。可是由于封建文化观念的影响,刘少奇开始拉帮结派,架空毛主席,很多涉及国家前途和发展的重要会议都不邀请国家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参加。这是受封建家长制权力意识和权力结构观念的影响。
第二例:改革后没多长时间,邓小平吸取以前的教训,也想放手不管,退居二线,党政权力全都在赵紫阳手里控制。可是受到封建家长独大文化观念影响的赵紫阳,在美国人的鼓动下利用学生运动发起了一场全国性的假民主运动,其目的就是夺权逼迫邓小平退让。当时我在深圳,深刻感觉到政府的影响,那时是党组织党员参加游行,政府部门将复印机搬上街头帮助学生和群众复印宣传材料。89运动的结果是大大延滞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文化发展大受挫折。记得我们在80年代初,我们可以看到匈牙利、波兰、南斯拉夫等不同社会主义理论的书籍,甚至哈耶克反社会主义的书也可看到。那时西方各类哲学书籍基本上是无限制的翻译出版,可谓繁荣一时。就是这个赵紫阳不甘于当第二把手,使得这么好的文化繁荣时期结束。一直到现在这样的文化繁荣也无法再看到。封建家长专制观念的危害是多么深可见一斑。
很多人说毛泽东发动文革是为了权力,实际不然,如果为了权力,为什么还要退让?文革发动前毛泽东担心“走资派”、“修正主义”,思考的是怎么解除封建观念对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钳制。归结起来的重点就是破除封建观念的影响。正好因为封建观念的影响,刘少奇集团才会玩弄权术,实行架空。因此,打破封建观念坏影响,解放思想是文化革命的主要导因。这完全是从民族大义出发的,不存在私人私利的由头(这不用多解释了,大家仔细考察无私的毛泽东生活轨迹就可以知道)。
大家看,文化革命有两个世界承认的大成果,而我们现在却不宣传。一个是医疗状况的改进。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使得年轻有干劲的青年到达全国各偏僻之地,赤脚医生的培训和中医药知识的普及使得我们国家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用最少的资源,达到了最好的改善全国医疗状况的效果。这是联合国公认的成果。
再有一个就是以后改革的“人口红利”。所谓的人口红利就是大量的农民工进城,成为产业工人。可是没有上山下乡将知识分子洒遍全国,帮助各地学习文化知识和进行扫盲,将我国的文盲率从解放前的95%降低到文革后的5%以下。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文革的扫盲,改革后大量进城的农民工将有大比例的文盲,也就无法成为技术类的产业工人。
可以想象文化革命并不是像宣传所讲的那么不济。也不是什么为了个人私利。文革前可能是毛泽东意识到封建意识对国家建设的危害,他准备打碎历史上传下来哪些固有的有害文化观念,再构建全新的文化观念。可是时不我与,毛泽东的身体条件已无法允许他再构建新的文化观念。
但是我们可以从毛泽东重新启用邓小平和主持与美国建交的事件上揣摩到一些毛泽东构建新文化的思路。例如重新启用邓小平就是对邓小平解决三年困难时期的“三自一包”的认可,也就是对商品经济的作用有所认识。与美国建交说明毛泽东已经意识到意识形态竞争的无聊,这种种都是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改变发展思路而没有留下嘱咐,因为他自己也没有思考清楚。但可以知道邓小平以后走的发展商品经济的路线是获得默许的,否则不会再启用邓小平。再后来对邓小平的批判又说明了他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担心,患得患失。而与美国建交则说明不再想坚守僵化的“苏式社会主义理论”。文化大革命包含否定苏联教条式社会主义的功能,只是当时的学术水平没跟上,只能借用“走资派”和“修正主义”这些概念来批判。导致以后发展路向的变异。
可以确定的说文化大革命不是为了摧毁整个文化,而是为了摧毁落后的文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构建新文化。现在中国青年敢想敢干,创新能力世界一流多少得益于文革的影响,没有观念限制。
文革锻炼人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习主席虽然在文革中有点受委屈,但文革使得习主席锻炼了人际关系,也使得习主席知道民间的疾苦,使习主席知道人生的价值,不像其他高干子弟穷奢极欲,尽情玩乐。文革对习主席亲民习惯应该具有塑造作用。
所以对于文革评价和研究,建议研究者们要客观,不要一边倒的批判。我就不相信文革一无是处。不管什么事物都有好坏两面,一边倒的评论只能说明有偏见。
|
草根简介
|
|
天德幽深,泽披万物而不彰显;地德厚重,哺育万物,而不求报.人则不同,自出生则索求无度.天地之所以长且久,乃因为不自生不索求.人要长寿长存则需修养改进人性,使人性与天地之德相吻合或接近,此乃修身之道.不考虑索求与回报,是谓大德,大德则不朽.钱学森是好榜样,只付出不求回报。.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多少,而不在于自己占有了多少资产. 邮箱:songsonw@sina.com(注意:给本人的联系邮箱不要留yahoo或hotmail的邮箱,经常丢失邮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