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似乎为如何才能把钱贷给中小企业发愁,以至于想出了批发贷款的办法。这个办法无疑可以造就一批富翁,但能否解决对企业的资金支持,我个人持怀疑态度。
中国银行的利率不是企业信用利率,是特有的国家控制利率,就是这个利率并不能反映实际的资金需求状况。
如果要发现中国的实际利率,需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去考虑:
1.城市或农村间亲友借贷利率不能计算,这要含利率加人情费
2.企业银行贷款利率不能算,这要加企业规模、企业背景、人情支付、贷款成本。
3.典当利率不能算,因为你有物可质押,这些物还必须是可流动的,直接可以卖出的。
4.银行卡利率不能算,因为你有企业担保,并必须在商场购物。
5.也许只有银行的借记卡,可透支现金的借款利率才能勉强计算,但那个高利率也只能借到小额资金。对企业没有用处。
目前中国符合信用贷款利率的恐怕只有高利贷,但凡是规矩人,没有人敢
碰它。
央行所说的“贷款公司”是怎么回事?我不了解,不敢评论。
但我在一次企业年会上见过几家贷款公司,背景是国外的,利率是高于银行低于高利贷的,贷款过程是通过国内银行转手担保再贷给企业的。外资安然无恙,国内银行只转手不承担损失,贷款由贷款公司担保,企业拿到资金。似乎全体都好处很大。经手人大多其貌不扬,但张口就是百万千万上亿也可。
希望这不是央行所说的要批发贷款给他们的贷款公司。
如果是这样,那银行就不应该叫银行,直接叫储蓄所,或者叫政府机关得了,因为他把最该自己做的事情转给了别人,自己却去抢证券公司的业务。
我们的银行号称要现代,可是到今天,我们连西方银行一百年前所从事的信用业务都没有,揽储和放贷不是信用业务是借贷。
中国银行只发放投资贷款,一笔贷给你,什么时候还,只要贷出,用不用你都要付利息。这样的资金只适合投资。
而周转资金是个一定范围内的不定数字,或者用3天或者用10天半个月,这只有西方的信用贷款可完成企业资金支持。
在《中国银行管理理念与企业资金紧张的关系》一文中我们分析到:
“发达国家——100年前的现金便利度==现金总额(支票做现金使用:自己
帐面存款余额+企业向透支额)+未用透支额(银行与企业约定企业尚未透支但可以透支的部分)
中国——中国特有的现金不便利度==企业支票的不全流通+企业兑付现金成本+企业的帐面必须存款余额+企业为应对当月最高支出所必须积累的流动资金+因此而造成的上游、本企业与下游企业拖欠帐。”
这样一种状况下,即便中国政府将国内企业的税赋降低到与外资企业相同的程度,中资企业的资金成本也要比外资高上几个百分点。
外资=一定额度内资金随时可贷+贷款额度内使用部分的利息
中资大企业(贷得到款)=资金贷到成本和关系+所贷全部款项利息+到期全归还+再借成本
中资中小企业(贷不到款)=拖欠帐必须支付的高价格+朋友拆借利息加人情+企业资金危机时破产可能性
这种落后的银行状况下,中国企业怎么可能做大做强呢?
国内银行目前是独立经营的企业,怕冒风险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该赢利的部分人家已经实践了100多年了还不去做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风险是可以避免的。
只要是差不多的企业,一定与银行打交道,那么,它历年的营业额是可查的。
只要是经营了三年到五年的企业,就相对的稳定了下来。那么,为了保险起见。对已经有了三到五年企业的透支授信额度不超过去年营业额的3-5%银行就不会有风险,再不行,将对企业的透支授信额度还可以限制在去年营业额的1%以内。
企业状况,银行最清楚,从帐面资金来往上就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采用这种透支贷款方法,可有如下好处:
1.银行贷款员可以比较容易的完成贷款任务。
2.这样操作,银行基本没有风险。
3.银行可将支持投资贷款的缩减部分,转为支持企业经营周转。
4.因银行提供这种对于企业的资金便利,更多用现金的企业会登记银行帐户,便于国家监管。
5.企业由于用多少资金付多少利息,用不着的部分就不会多借,减少资金浪费。
6.所有企业都很方便的融到周转资金,那些不用资金只有关系贷款的企业借贷就无用,避免了二手借贷的风险。
7.由于企业可以很方便融到周转资金,就不应该存在拖欠工资以及拖欠帐款的问题,就可以严格处罚拖欠企业。
8.只要有60-70以上的企业不再拖欠帐,那拖欠的企业行为就会得到抑制乃至不再能生存。现在是几乎80%以上的企业都拖欠,剩下的20%能不拖欠的企业不拖欠就觉得亏。
9.那些有市场能经营的企业不会因为资金的一时周转不灵而破产。
坏处是什么?是不是没有?肯定有,银行自己会想的。那就不需要企业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