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新浪网友提问:
宗教精神提倡绝对化的精神。这绝对的精神来源于人们的经验性事物对照后的物化变为客观精神。
人们经验性的认识在一个时期会不变,但不应是宣称一成不变,并以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地球地形每天都在变,有沧海桑田)。请问这几百年来各个宗教的教条又变了多少了?
当客观精神(例如宗教)远远落后于主观精神,就对人类作出伤害,就称为邪教吧。
匿名新浪网友提问:
颠倒了价值的顺序?
我们爱一个人是因为他具有特有的品质,怎么说成因为他具有特有品质是因为我们爱他呢?
我还是不懂。
1、人类精神第一在乎的是自己“形而下”生命的肉体生存等级高低的绝对价值(形而下英文?metaphysical形而上。)
2、玫瑰花(客观精神)对于小王子是独一无二,是因为玫瑰花被小王子发现,所以变成了小王子的主观文化价值。如果玫瑰花没有被小王子发现,但它仍然是客观精神只不过是没有对小王子产生影响。在地球上的5000朵就是和小王子没有关系,因此怎么可能说主客观精神是不可分离的呢。客观精神是独立于主观精神之外。
3、“主客观精神不是分离的两个部分”怎么不可能分离?就如同体制的进步与个人的进步,是不可分离的吗?历史都有开倒车的时候。宗教的教义,不算是客观精神的一部分吗?体制的落后与个人的进步。尽管文革对我来说,是一个不相关的年代。很多网友对过去激动不已,可能就是这种客观精神明显落后于主观精神。不是标榜共产主义,就可以称为宗教般的信仰,小王子说得好,我太年轻,我不懂得爱,我应该根据她的行为,而不是根据她的话来判断她。然后我就根据文革的行为来判断,它是不是先进的的制度或是宗教般的信仰。哪时候的客观精神显然理性沦为胡言乱语,祝福沦为诅咒。
刘泰特回复:
你想象你的精神能离开你吗?虽然它无形状,你不知道精神藏在你身体哪个部分,也许会幻觉(精神病),因此本质的说把精神严格的隔离成主客观,是荒谬的,老子《道德经》说,“道”精神是混沌的,即包含主客观不能区分,西方哲学为了区分主客体,工具性的使用了主客体精神概念,但是如若把它作为思维的本质,是永远争论不定的,因此康德最后的思想价值是:人为自然立法,于是主客观精神一致,但这是有怀疑论尾巴的,因为物自体是不可知,只能仰望星空自然律和心中的星空道德律,而这两种星空是没有主客观区分的,都是人不能控制的彼岸。
因此,人的精神价值,不是主客观精神关系问题,而是信仰一种绝对价值,比如真善美,比如主体自由。
再比如,真善美、自由是主观精神,还是客观精神,等级名利精神,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爱和恨是主观客观?这些问题是问题吗?因此,我们要用奥卡姆剃刀,把这些对牛弹琴的问题抛开。
“信则有,不信则无”!你真正相信,对于你就是真实的,是绝对价值的坚守,你不相信它,它就是虚幻的,你不会忠于它,随时会无情的抛弃它,或者会待价而沽。这里相信或者不相信的精神,都没有主客观的区分。
匿名新浪网友提问:
选自《刘泰特谈话190:我的哲学朋友》:“即使自然科学也是如此,比如爱因斯坦虽然认为休谟的怀疑论让他彻底的惊醒,但是爱因斯坦坚信宇宙有着完美绝对的秩序,有着上帝的公式,他的使命就是增进对客观精神秩序认识无穷的接近完美。”
在你文中,爱因斯坦也认为主客观精神是分开的。万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没有发现之前,它就是有效且存在,只不过牛顿没有发现而已。没发现前哪么这个定律既不存在客观事物与不存在主观精神中,而是在客观精神当中。我们对真理的认识,就是变为现实。用爱恩斯坦的话来说增进对客观精神秩序认识无穷的接近完美。
客观精神的确立为有效的精神内容出现在历史中(定律被发现且应用),成为主观发展,然后成为物质文化再成为人类文化,从而获得物质形态,从而为主客观文化的分离提供了基础。
思想的客观化以脑力劳动形式保存下来,并成为人类的历史。体现在我们日常中各个领域。
从此我们抛离动物与人的区分。
匿名新浪网友提问:
诚然主客体在生活中是以一种无差别的状态开始,自我与它的客体没有区分开来,意味中充满了感觉,这些内容没有从载体中分离出来。但是主客体的不同是可以想象,价值绝不是客体的性质,而仅仅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识别。这些分开本是心理事实的观点。
匿名新浪网友提问:
康德的认识论:经验的条件同时也是经验的客体。由此,推论客体之所以被体验是因为它们内在于我们的表象,决定着经验的表象的形成。
“真善美自由”是符号,每一个神圣的事物都在一种物质形中使人和神之间的关系具体化。它们对单独的个体几乎没有意义,而只有涉及人与人之间,团体之间的关系时,它们的意义才是明确的。这些的表现本身就是抽象。因为只有这些“真善美自由”是真实的,它们的相互条件在特殊的具体表现中决定着相互的关系。
把“真善美自由”相互分解为相互作用和过程,它的载体就成为了主体。但在实践中,只有一种形式,通过这形式,在其中制定真实的关系和相互的作用,就可以与物质存在,抽象关系的形式一致。
所以你能不说是客观精神吗?
刘泰特回复:
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在人类文化中是普遍的被使用的概念,因此毫无疑问它们是普遍的存在,我在大量文章中也使用客观精神这一概念,并且经常用它帮助解释绝对精神,和绝对价值。我们分歧不是是否承认有主客观精神,而是它们关系孰轻孰重?谁先进谁落后?
我的看法是这种讨论是不会有结果的,就如论证男和女谁重要,个体和客体谁重要,因此我不愿意去延着你的思路回答,这是永远谁也说服不了谁。
因此我总是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我反复提议讨论绝对精神价值,而这既不等同客观精神,也不等同主观精神,它是主客观精神崇高的统一,比如爱情,是男女双方的,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也不能说某一方的爱情比另一方更重要。
你的思路会不知不觉进入决定论,和黑格尔风格殊途同归,而我的思想取向,如同克尔凯哥尔的概括:人的存在价值是人到上帝的天国之路。这便是人的绝对精神价值,它虽然有丰富的客观精神属性,但是也绝对不能离开了人的主观精神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