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哲人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成功,而在于对待生命的态度。
2、由此我联想现在普遍认同的一种思想:性格决定命运。为什么这样联想?我想:生命的“态度”正是“性格”和“命运”之间的一座桥梁:人的精神性格是决定生命态度的最大原因,而生 命态度因为包含生命精神价值的判断,由此决定生命价值的选择,由此决定了一个人精神和物质的命运。
3、以上,又使我联想中国古老的智慧:“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为什么进入这一联想?因为“生死”与“命”的关系,“富贵”与“天”的关系,和“性格决定命运”,和生命的“成功” 、生命的“态度”,不是很相近的思考对象?
4、这些概念都是每个人时时刻刻、永永远远在面对的最基本的生命内容和意义,特别是自从《论语》出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后,中国人几千年延绵不绝的在思考这个问题,它的 内涵是什么?几千年下来,莫衷一是,人们大多千篇一律望文生义的表面解释它,神秘宿命的把它说成“命中注定”,深度精神逻辑的解释未曾见诸官方统治文化,我也经常努力思考它,但 是每一次思考结果都不一样,尽管如此,但是我以为,这句话不是神秘宿命的那么简单,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大之谜。
5、今天,我好像精神开窍,突然对它有了清晰的认识,所谓“生死有命”:“生死”名词的意义不是简单的生理属性,而是人区别于其它生灵的精神属性,“命”名称是最高的精神概念,是 人的精神价值选择,不同的“命”,就是每个人精神价值目标是不同的,正所谓人各有志!不同精神价值的人,他们生死的意义和道路是不同的。而抽象“命”的概念,主要内容便是“精神 性格”和“精神态度”,因此“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的现代人生哲学,不是和“死生有命”是同一意义吗?
6、对“生死命运”,不仅各人有不同精神价值观,而且同一个人不同年龄时段、不同生存环境,也有不同的生死价值观。比如,同一礼崩乐坏的年代,孔子、老子生死价值观迥然相异;同一 个人各个年龄阶段,比如孔子自述了一生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精神特征;同一个人环境的不同,比如孔子绝望时,也会流露老子一样的出世精神。
7、如此理解,我们会发现“生死有命”的微言大义,不再是空洞宿命的,而是包含有和萨特存在主义主观丛林一样的思想内容,即每个人精神态度(性格)相异,决定彼此选择不同的人生价 值观,选择不同的责任承担,由此而演绎个人不同命运,这种非统一决定性,便是天赋的个人社会命运的多元性、自由性。
8、根本来说,人类会有相似的精神特征,而且越是基本的精神,越是相互接近。“生死有命”的中国文化和西方萨特存在主义,殊途同归的都是人类一种开放性价值的思考。
9、“生死有命”、“精神态度”、“精神性格”,这些精神概念如若是“宿命”,那么这种“宿命”,是在否定“物质宿命”基础上,强调“精神的宿命”,即每个人命运是由自己的精神价 值判断决定的,于是这种“精神宿命”又解放自己,因为精神是自由的、开放的,这种“宿命”是精神自由的抗拒物质的压迫:生命的幸福价值不在于外在机械僵化的物质金钱名利,而在于 生命自身的取之不尽的精神态度。
10、如此理解,就把“生死有命”和“富贵在天”区分开来。以往理解的困难,就在于两者的混淆,一混淆,往往认为两句话讲的是同一个道理,以致用“听天由命”来合并两句话,而“听 天由命”的解读带有不可知的神秘性,很多人正是从消极的“命中注定”意义去引用。而以上的解释就去除了它的生死富贵神秘性、精神消极性、生死宿命性。
11、有了以上“生死由命”精神自主独立选择性的理解,后面“富贵在天”就很容易解读了,“富贵”是外在物质的,和精神的自我满足完全不同,比如精神可以“求仁得仁”,但富贵不是 精神能立竿见影魔术一样求得的,人生富贵有很多外在条件,比如今天中国很多的大富大贵,三四十年前,他们全部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富贵也可能从天而降,所谓享有意外之财、发了横财 。
12、“生死有命”,是从精神属性诠释人的一生价值选择,它求己不求人;“富贵在天”,是从人的物质生存环境,说明人对外部世界的依附性,它求天、求他、求自然,“人算不如天算” 的中国古话,形象的在说明,人类的物质追求是必须听从大自然的客观精神的。